编者按
踏遍27个深度贫困县,省政协4个调研组用心用情,深入了解脱贫攻坚情况。为时两天,省政协常委会议围绕“加大力度推进云南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开展协商议政。在分组协商讨论会场,常委们踊跃发言,积极出谋,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思路、新点子一个接一个。这里编发4个小组协商讨论会的侧记,请关注。
第一组
献计“产业就业扶贫”
“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必须坚决打好‘产业就业扶贫攻坚战’”。这是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分组协商讨论会第一组讨论会现场,参会人员取得的一致共识。
围绕“产业就业扶贫攻坚战”的主题,参加第一组协商讨论的常委、委员、专家与省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围桌而坐,深入讨论。
省政协主席李江,副主席喻顶成,秘书长刘建华参加第一组讨论。
曹光中常委首先发言。他指出,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是最大的短板之一,项目支撑带动作用薄弱,仅仅依靠单一的传统种植养殖带动农民脱贫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必须以产业扶贫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挖掘产业扶贫潜力,找准脱贫攻坚的产业路径,切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他建议,依托区域特色优势,着力培育和稳固产业发展根基;提升产业就业组织化程度,增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开发性和保障性扶贫并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扶贫攻坚的有效衔接。
杨桂红常委发言建议,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领,着力培育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构建产业发展的科技指导、市场营销平台,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产业与就业是两种扶贫手段,有关联,但一定不是因果,产业需要政府引导,就业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兜底。”刘亮常委发言指出,当前,我省部分地区产业意识不强、产业发展定位不准、产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同质化、生产能力不强、市场效益不佳等问题依然存在。他建议,要从四个方面出发,补足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短板。首先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其次,产业扶贫要多瞄准非农领域;再次,产业扶贫要发挥好已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抓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确保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王宏常委发言建议,在推进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好就业脱贫和产业扶贫两个重要抓手,突出“造血”作用,确保治病治在根上,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质效。具体而言,要立足当地实际,培育特色产业;提高能力,丰富载体,促进就业。
“要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增强发展致富后劲。”熊瑞丽常委建议,要把产业发展作为云南省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力促贫困家庭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积极探索土地变资产、农户变股东、农民变工人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新的合作形式带动贫困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贫困群众要就业,关键要抓好教育。”石云常委表示,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役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对云南来说,首先要抓好贫困县义务教育;其次要强化职业教育扶贫建设,要让贫困家庭学生快速掌握职业能力,快速融入社会,创造财富,养家糊口。要克服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树立先进榜样,把勤劳致富的风气扎根在贫困地区。
徐应强、庄哲猛等常委也围绕产业就业主题发言。
针对常委们的建议,省发改委、人社厅、农业厅、扶贫办、财政厅等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了回应,都表示,常委们的意见建议客观中肯,对我省在打赢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战役中,如何做好产业就业扶贫,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将认真吸收采纳大家的意见,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李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常委们的发言针对性强,充分体现了政协人才济济的优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针对建议,作出了很好的回应,分组协商氛围好,高效务实,下一步,要积极总结好这些成功经验做法,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第二组
关注“生态扶贫”
6月20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第二组围绕“生态扶贫攻坚战”主题开展了协商议政。
“一方面生态扶贫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现有生态扶贫的资源总量不足,覆盖面小、支持力度弱,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乏力,返贫倾向性大,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长效稳态机制和长远的制度安排。”段昌群常委发言说。
协商过程中,有常委提出,生态护林员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以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护林员一人要看护数千亩山林,有的只看几百亩,但报酬却一样多;还有该项政策要求生态护林员可以一直享受下去,但如果该护林员脱贫了又怎么办?协商会上,常委们结合实地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纷纷提出了制约生态扶贫的种种表现。
赵雪松常委提出,发挥生态扶贫的功效,关键是要引入有实力的专业企业来运作,但目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超前谋划,导致生态扶贫产业小、散、弱,形不成气候,更无法发挥较好的带动作用。
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制约我省生态扶贫作用发挥的瓶颈还有:生态扶贫项目指标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生态扶贫项目资金精准程度不够,贫困人口覆盖面、受益面有待提高;基层生态管护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尚待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现行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难以适应现实需要;生态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不高,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还不够显著;深度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工作滞后,生态扶贫基础薄弱等。
指出问题的同时,常委们也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杨鸿生常委建议,要把“生态、绿色+”理论全面融入到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和经济发展中,从长远角度确保脱贫、永久脱贫和绿色生态与经济社会永续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
朱德光常委建议,加大生态护林员补偿规模、实施差异化补偿标准。
杜永春常委建议,树立“上游”意识,争取“上游”红利。
邓宣宏雁常委建议,生态扶贫要与旅游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扶贫作用。
针对我省在生态扶贫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常委们建议我省应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上报规划和方案,为我省大量的“生态资源匮乏的贫困区”和“生态资源富饶的贫困区”未来发展谋求一条生路。与此同时,积极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和共建长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机制,拓展生态扶贫的资源渠道。省委、省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责成有关部门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尽快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进行规划和整体安排,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体现我省生态区位优势,在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解决我省脱贫攻坚方面赢得主动。
参加协商讨论的省政协副主席何波说,从调研来看,我省一些地区生态赤字严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并不少见,对这些地区,需要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研究制定生态移民相关扶持措施,在我省统筹规划和推进实施一批生态移民工程,改善生存环境,赢得发展空间。
省国土厅、林业厅、环保厅、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和说明,并表示将把常委们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去,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发挥生态扶贫的功效和作用。
第三组
为“健康扶贫”开良方
6月20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第三组常委们围绕“健康扶贫攻坚战”开展专题协商讨论。“充分发挥大病保险基金作用”“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全省公平可持续的医保缴费机制”“探索建立‘建档立卡户合理择医、医院合理诊疗与合理控费’机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等健康扶贫话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话题。
成联远常委以昭通市开展健康扶贫为例首先发言。他说,云南省建档立卡户参保费由各级政府财政全额补贴,为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供了保障。但对于非贫困人口,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边缘人群,参保费要全部自缴,许多群众对此意见较大,认为这项政策不公平,有的边缘户家庭甚至拒绝缴费,给昭通市2018年收缴新农合费用带来难度,无形中加大了农村的不和谐因素。
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成联远建议,要适时调整云南省现行的所有建档立卡户参保费均由各级政府全额补贴的政策,建立全省建档立卡户参保费实行政府和个人分类分担的医保缴费机制。
紧接着,杨静常委围绕“充分发挥大病保险基金的作用,使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四重保障’经费的递进使用更加科学务实”提出了意见建议。
杨静认为,目前,我省大病保险基金的报销办法和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加之省级层面给州市的政策空间较大,致使不同地区建档立卡户享受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金额差异较大,还存在大病保险基金结余多、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
为此,杨静建议,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张宽寿常委则提出,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提升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落实离岗乡村医生生活补助。
梅妍常委关注的是建档立卡户过度占用医疗资源,医疗机构不堪重负的问题。她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分级诊疗,引导患者有序合理就医。大力推进县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诊疗和按病种付费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做实家庭病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李炯明常委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出建议。他提出,要就全省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一对一务实下沉和帮扶深度贫困县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
听完5位常委的发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常委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一一作了回应。
省卫生计生委负责人在表态中说,将结合常委们提出的建议,在进一步巩固健康扶贫工作成果基础上,狠抓《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贯彻落实,细化就医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和规范就医秩序,平衡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财政投入强度保障健康扶贫力度。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表示,将从实际出发,提高大病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加强大病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省民政厅负责人表示,将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健康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省扶贫办、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健康扶贫工作。
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杨嘉武、副主席高峰参加这个组的协商讨论并发言。杨嘉武提出,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常委们的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扎实推动健康扶贫工作。
高峰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因病致贫是老百姓脱贫的“拦路虎”之一,要着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四组
就“守边强基”出点子
“守边强基攻坚战事关全省如期脱贫摘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边境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
“守边强基攻坚战事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事关国家、国防安全和国家形象,要坚决打赢打好守边强基攻坚战。”
……
6月20日下午,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第四组协商讨论的常委们围绕“守边强基攻坚战”开展专题协商讨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守边强基攻坚战重大意义的认识”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话题。
省政协副主席李正阳参加这个组协商讨论。省发改委、民宗委、国土厅、交通运输厅、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到会听取了常委们的意见建议,参与协商。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毗邻,全省25个边境县中有8个是深度贫困县。这些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集边境、民族、宗教、自然保护区等多种特征于一体。
“普遍性的政策有了,但特殊性政策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专门政策尚没有出台。常委们了解到,8个边境深度贫困县地处生态安全屏障区,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来谋划守边强基攻坚战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在脱贫攻坚中,生态护林员指标少;在产业振兴中,没有专门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扶持政策。
“发展特色产业是拔掉边境居民穷根的必由之路。”宋嘉林常委说,环境就是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正提速,打造美丽中国就要多考虑生态产业,用生态产业筑牢边民脱贫之路。要紧紧围绕“生态立业”的目标,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常委们调研了解到,当前我省8个边境深度贫困县产业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起点低,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自然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和发展,群众靠山却不能吃山。”李坤珍常委提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内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一边要群众守土固边,一边又要群众搬离生态保护区,“留与离”成了一大突出矛盾问题。她建议对易地搬迁的群众采取生态补偿措施解决贫困问题。
贺昆常委参加本次常委会前,专门到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交通制约脱贫攻坚的问题。
“虽然很多村镇有很好的资源,但由于交通问题拉不出来,形不成财富。” 贺昆说,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造成了产业的生产成本高、交易成本高,产品难变商品。
讨论中,常委们纷纷提到,边境一线基础设施短板多,交通成为最大的制约和发展障碍。
“贫困程度深,这是我省所有贫困县的共性问题。” 黎家松常委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边境自然村的道路硬化是个大问题。基础设施提升需要大量资金,现在缺乏资金来源。他建议对边境贫困地区采取差异化政策扶持,让边民能够安心、尽心地守土固边。
杨焱平常委提出,云南的优势是与多个国家相邻,守边强基攻坚战,要从国家安全的政治高度看待,而不仅仅是为了扶贫攻坚,建议加强守边强基攻坚战相关政策的宣传,让沿边群众知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听取常委们的讨论发言后,省民宗委副主任马开能说,常委们发言,既着眼于大局又看到了局部的发展。我们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把云南从末端变为前沿。
“听了常委们的发言,深受启发,很受鼓舞。”省扶贫办副主任唐家华说,常委们的发言从多个方面对守边强基攻坚战中把握的度和标准提出了意见建议。特别是住房安全、教育等方面提出的建议紧扣国家标准,大家提出的建议意见我们将会充分吸纳到实际工作中。(吕金平 贾磊 高月英 张莹莹 刘娜 王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