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常委会议 > 正文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省政协十二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 围绕第一专题协商讨论侧记

发布时间: 2022-09-28 14:23:54   来源: 云南政协报  

第一组协商讨论会场

■ 本报记者 巩雅菲 文·图

9月27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第一组围绕“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加收入”开展专题协商。省政协副主席程连元、陈玉侯、李学林,秘书长张荣明出席会议。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孙文忠主持会议。

会上,常委们围绕协商主题进行热烈讨论,提出真知灼见,发言务实有效,所提建议针对性、前瞻性较强。与会人员仔细聆听,并认真做笔记。

石云常委说:“我们要分析影响脱贫群众收入增长的因素,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脱贫群众缺乏技能、知识,大部分群众扎堆搞农业种植、养殖,中青年劳动力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容易影响脱贫群众的收入增长。”

“近年来,曲靖市富源县三台村委会糯岗村基于国家红色文化产业政策,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动红色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无缝对接,规划建设了红色旅游示范村。”朱德芳常委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他建议,充分发挥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健全红色教育文化基地,展现红色魅力。同时,有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有效管护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激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

李志强常委表示,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义务教育、新农合普及、基础设施改善等许多方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针对我省“脱贫群众产业参与度较低、接受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弱,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生产需要;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等问题,他建议,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培育脱贫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把“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结合“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脱贫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激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听取调研相关情况介绍后,常委们一致认为,调研报告中显示的数据喜忧参半,相关部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还要多作努力。

李银峰常委表示:“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是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之计。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建议通过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助力农业增强创新力、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来促进农民增收,把政府主导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畅通意见收集、诉求表达的渠道,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要建立专家库和人才库,整合各方对口帮扶资源,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实现产品再升级、产业链再拉长,以科技赋能促进农民增收。”陆平常委建议。

柳清菊常委提出,要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区域灌区建设和滇中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河库连通。在高海拔山区着力完善水库、坝塘和沟渠管网设施,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供水保障网,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要加快乡村公路建设,认真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养水平。要加快农业产业集中区域田间道路建设,修建由主干道、次干道、便道组成的通畅的田间路网。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多个方面努力推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曹荣根常委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我省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对照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一流标准,引导和鼓励加工企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同时,开展融合示范工作,引导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区、重要物流节点集聚,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及营销网络‘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共同升级,带动居民就业、农民增收。”

针对常委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现场作出回应,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