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常委会议 > 正文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省政协十二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 围绕第三专题协商讨论侧记

发布时间: 2022-09-28 14:25:35   来源: 云南政协报  

第三组协商讨论会场

■ 本报记者 高月英 文·图

9月27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第三组围绕“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进村”开展专题协商。省政协副主席徐彬、何波、童志云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维真主持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仍是制约我省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协商讨论现场,张宽寿常委首先发言,直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说,我省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硬件不硬、软件不强、机制不活、人才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均等”等困难和问题。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在顶层设计、制度建立、机制完善中树立城乡一体的理念,从观念上、措施上、政策上、方法上、路径上做到“权利公平、制度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真正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公平权利。

紧接着,杨桂红常委接过话匣子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推动公共文化下基层、下乡进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她认为,破解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难题的关键是建立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建管服”一体化机制。她建议,要加快推进乡、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和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农村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空置房屋设施资源,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杨昆常委提出,要加强科技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向贫困地区更深度、更广度地推进科技帮扶,持续加大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培训,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在技术上的合作与交流,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同时,将科技创新与各类资源利用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李兴华常委提出,要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尤其是要帮助农民工返岗复工,帮扶脱贫地区农民工精准就业。要加大乡村人才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数据库,吸引更多创业者进入当地创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我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汉族高于少数民族、文化程度越低健康素养水平越低、家庭年收入越低健康素养水平越低、年龄越大健康素养水平越低等特点。”白良常委说,居民健康素养问题既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表现,也反映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水平。要把提升我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构建完善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让健康促进服务与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我省农村仍然存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均衡、法律资源匮乏等问题。”陈维镖常委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格局,在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律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开展农村公共法律服务。

杨萍常委提出,要加强乡村学前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进村下乡落实到位。多方面强化用地保障,补充办园空间;多渠道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来源;多途径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谋划应对人口出生率下降等问题,大力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

“目前,脱贫地区存在脱贫人口就业不充分、产业带动机制不完善、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扶贫车间存续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农村的教育培训存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问题。” 刘寒雁委员建议,要以嵌入式职业教育培训为抓手,打造“市场需求与劳动者需求高度匹配”的协同育人新模式。针对涉农培训效益不高、部分人员培训意愿不足的现实,结合“岗位+劳务机构+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精准培训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实体化运作的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嵌入式人才培养上多方发力,积极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针对常委、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