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常委会议 > 正文

让“云南故事”传播四方 ——省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侧记集中报道

发布时间: 2025-06-03 09:45:20   来源: 云南政协报  

第一组分组讨论会场

第二组分组讨论会场

第三组分组讨论会场

第四组分组讨论会场

编者按:5月29日,省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围绕“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协商议政。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加分组会议,围绕会议主题、立足专业领域深入议政建言。在各分组讨论会场,与会人员踊跃发言,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汇聚强大合力 助推文化繁荣

——第一组分组讨论侧记

■ 本报记者 杨丽娅 文·图

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分组会议第一组会场,与会人员以胸怀“国之大者”、紧扣省之要事、聚焦民之关切的责任和担当,围绕“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主题踊跃发言,积极议政建言,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省政协副主席赵金、童志云、李学林参加讨论并发言。

“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发展‘民俗节庆+文旅’业态,不仅展现了各民族多彩灿烂的文化、拉动了旅游消费,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讨论中,省政协常委、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黄丽云率先发言。她建议,应深挖民俗节庆文化内涵,充分整合民俗节庆资源,系统谋划、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内涵和云南特色的非遗民俗节庆旅游品牌,创新节庆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大力开展跨境民俗节庆旅游,不断提升文化辐射力。

“近年来,全省各傣族聚居地区积极推动贝叶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贝叶文献古籍档案,整理研究出版50多部贝叶文献、医药古籍,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深入推进贝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魏平将话题聚焦到了贝叶文化的保护利用上,他建议,应深入挖掘贝叶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突出人才支撑,加强对外交流,深化产业融合,塑造文化品牌,让云南民族文化绽放光芒。

在省政协常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农工党云南省委会副主委吴静看来,保护、传承、发展好云南非遗传统歌舞曲艺,不仅是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面对日益年轻化、品质化、体验化的新型文化消费需求,云南非遗传统歌舞曲艺存在传承发展困境、价值转化困境和融合创新困境。”吴静建议,应强化故事挖掘、强化市场意识、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消费场景双向融入,进一步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云南非遗传统歌舞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彩云之南,生物多样、文化多元,民族团结、开放包容。”省政协委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歌唱演员李怀秀深有感触地说,在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和李怀秀李怀福非遗传习所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文艺资源,不断推出原创精品力作,让哈尼四季生产调、海菜腔、烟盒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焕发新的光彩。李怀秀建议,应持续优化社会力量参与云南文化强省建设具体工作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在云南省民间文艺领域增加单项文艺专项扶持经费,建立长效资金扶持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积极创造、提供对外交流展示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遗活化利用正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如何运用好云南丰富、鲜活、生动的非遗资源,将其转变为发展新引擎,成为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加速器”?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维真提出,要在产业化过程中保护非遗的原创性特色,在推进生产性保护方面下功夫,构建“研、产、展、销”一体化经营体系;要推出具有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学会跨界合作,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要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行“保护老手、扶持高手、接纳新手”的分类保护思路;要推动非遗博物馆(展示馆)建设,以适应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

“要深入挖掘、研究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拓展其新的应用场景。”“建议出台民俗节庆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节庆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开发,打造出更多叫得响、有亮点的民俗节庆品牌。”“应结合大众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定位,构建非遗传统歌舞曲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链接点,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学习价值或者体验价值。”……

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渠道畅通、人才汇聚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多谋务实之策、多聚奋进之力、多建助力之功。

深耕文化沃土 谱写云岭新篇

——第二组分组讨论侧记

■ 本报记者 张音笛 文·图

彩云之南,文化璀璨。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第二组会场,与会人员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围绕“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这一主题深入协商议政、探讨落实路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省政协副主席高峰、王以志参加讨论并发言。

“非遗是地方文化形象和旅游形象的最佳代言物,旅游是非遗最佳展示和展销平台。”省政协常委、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玉荣率先建言。他说,云南非遗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纳西古乐、坡芽歌书、白族扎染等享誉海内外,加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构建的保护开发体系,以及去年全省接待游客11.32亿人次的广阔场景,为“非遗+旅居”深度融合提供了绝佳契机。他建议,应精心谋划具有云南特色的赛事活动,让表演类非遗融入赛事,让传统美术、工艺类非遗转化为奖品、商品,为游客打造观赛、展演、游览、消费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建设以“非遗+饮食、住宿、购物、研学”为特色的体验村并融入精品旅游路线;利用艺术高校开设非遗专业,推动非遗思政课进校园,厚植文化自信;运用VR/AR、动作捕捉、三维扫描等技术建立非遗数据库;打造集研发、创新、销售于一体的平台,让非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时,将非遗元素植入影视、游戏等场景,培育非遗主播和网红,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助力云南旅游业态实现新的蝶变。

针对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的现实困境,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勇直陈隐忧。他说,当前,云南非遗在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部分民族传统服饰被过度简化为“时尚”商品,一些传统节庆因商业改编而失去原有内涵;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民族手工艺被轻易模仿,原创者权益受损,非遗传承人呈现高龄化趋势,人才断层成为突出瓶颈。马勇建议,在政策层面,应设立省级非遗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激励政策,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市场开发方面,需加强消费者需求调研,开发手工艺品、服饰、数字内容等多样化产品,并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在学校和社区开设非遗课程,加强对传承人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公众的认同感。

当讨论的焦点投向乡村教育时,省政协常委、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杨晓红亮出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6月,全省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451所,累计投入资金5.82亿元,其中80%以上的项目建在农村寄宿学校以及城乡接合部中小学校,“非遗进校园”成效初显。她说,当前,我们对“非遗”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发挥重视还不够。她建议,将“非遗”教育深度纳入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规划,由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全省“非遗”力量和资源;完善乡村少年宫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非遗”教育专项优惠与奖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乡村振兴“非遗”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广袤的乡村生根发芽。

“我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在民族题材、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艺创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省政协委员、昭通市文联副主席程云峰说,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当前云南文艺工作面临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民族文化挖掘不足、市场推广与传播不足等三大短板。为破解基层文艺发展瓶颈、激活云南文化“毛细血管”,程云峰建议,应加大对基层文艺人才的扶持力度,建立门类齐全的文艺作品激励机制,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者给予实质性的表彰和奖励;系统梳理民族文化资源,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推动云南文艺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和市场化运作,让更多动人的云南故事通过文艺精品传播四方。

从“非遗+旅居”的业态蝶变构想,到乡村少年宫的文化育苗实践,再到文艺创作的土壤培护与市场“破茧”探索,分组讨论现场,大家的言语间涌动着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亦蕴含着以文化赋能发展的智慧和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建言既有泥土芬芳,又有国际视野,饱含着对云岭大地的赤诚与远见。大家共同期待,这些智慧的结晶能早日落地生根,化为丰硕成果,让彩云之南的文化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传承文化促发展 助力云岭启新程

——第三组分组讨论侧记

■ 本报记者 王碧炜 文·图

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分组会议第三组的会场内,与会人员围绕“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这一主题,结合自身职业与地域特色各抒己见,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

省政协副主席杨宁、何波参加讨论并发言。

“作为扎根红土高原的‘艺术活化石’,滇剧花灯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承载着云南26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省政协常委、玉溪市政协主席李劲松对振兴云南传统滇剧花灯演艺尤为关注。他建议,应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或云南艺术学院开设“滇剧、花灯定向班”,解决滇剧花灯人才的基础性保障问题;加强戏曲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评选认定省级“戏剧名家传戏工作室”并给予资金支持,让戏曲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以“师带徒”的活态传承方式,提高青年演员的创作和表演水平。

如何让“非遗”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契合市场需求?省政协常委、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应以数字典藏与职能互动相融合的思路打造‘云传习’平台,构建集传承记录、技艺创新与市场反馈于一体的非遗数字生态系统,更好实现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她说,首先是建立非遗基因库,将云南省重点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传承谱系、发展变迁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各类信息等核心内容数据化,向不同用户提供。此外,加强在线传习与互动,充分借鉴非遗公开课的实践,进一步加大云南省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开设线上课堂的力度,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学习传承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可利用直播方式传授技艺、普及非遗知识、展示非遗项目,增强消费者的线上体验和文化参与感。

活化利用是确保非遗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省政协常委、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协主席程鹏建议,应以“用”促“活”,推动非遗在传承中融入现代生活。他说,应支持非遗传承人自主或联合高校、企业进行创意创新,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一批融入现代生活的非遗产品。加强非遗活态展示,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企业等活动,定期举办节庆活动,设立常态化非遗街区,开展非遗集市、非遗美食节等特色鲜明的活动,为游客近距离感受和深度体验非遗创造条件,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参与度。

省政协常委、香港雅仕维传媒集团董事长林德兴认为,非遗产品生产可能会受限,但服务输出有提升空间。他认为,应通过服务打造非遗核心吸引物,然后锚定核心吸引物这一技术要素吸引资金、人才、数据等产业要素聚集,循序渐进对产业进行孵化,打破市场化困局。他建议,应打造“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构建集保护、传承、展示、体验、教育、培训、旅游、产业、渠道等功能,项目既是体验馆,亦是产业孵化器。“体验馆首先是非遗工艺以科普、教学、体验的服务模式输出,与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结合,满足学校在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的需求,以保障项目能自给自足。”他说,可以通过“非遗+”模式打造非遗核心吸引物,使之成为流量密码。

“徐霞客的《滇游日记》就是有关云南旅游最早的一本导游手册,而徐霞客也是云南旅游‘代言人’。早在385年前,他就以‘沉浸式’的旅行方式深度体验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省政协常委、云南秘境百马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飞豹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角度建议,应持续深挖与徐霞客相关的文史资源,赋能云南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梳理文献和实地复勘,以核心路线规划“霞客行”经典人文旅行线路,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徐霞客文旅品牌产业链。同时,对《滇游日记》中所记载的民族、风俗、美食等人文景观进行重点包装,打造一批关联度较高、主题文化属性特征明显的系列文创产品,以“霞客甄选”为品牌,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徐霞客的游历生活。

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积极为保护、传承、发展好云南文化和将云南打造成文化强省建言献策。

守护文化根脉 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组分组讨论侧记

■ 本报记者 魏 溦 文·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交流履职经验、分享感悟体会。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分组会议第四组会场,与会人员围绕“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进行交流讨论。

省政协副主席和良辉、张宽寿参加讨论。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不仅成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省政协常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协主席李义军建议,应优化非遗赋能路径,全面开展非遗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底数、健全名录,实施分层保护,严控非遗产品衍生品开发边界,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深化非遗活化利用,推动非遗节庆向沉浸式文旅活动转型,加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建非遗研学实践活动基地,赋能乡村振兴;推动非遗融合发展,加强营销支撑、品牌支撑及政策支撑,策划非遗美食、康养主题线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品牌标识符号,细化措施,激励公共文化单位开发文创产品,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也是非遗大省,推进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不仅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省政协常委、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赵晓明建议,应精准施策育主体,打造产业发展集群。建立全省“非遗”大数据中心,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基因库”,遴选优势项目培育龙头企业,依托区域性特色技艺建设非遗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内联外通拓市场,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构建“非遗+”产业链,运用VR/AR技术实现非遗传播的“破圈效应”,通过跨境电商等实施“非遗出海”工程,拓展全球市场;设立非遗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依托各种节庆活动开发场景化产品,并给予涉及非遗产业的企业参展奖补支持。政策保驾促发展,优化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纳入各地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为产业化注入新鲜血液。

“楚雄彝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技艺和文化价值闻名。”省政协常委、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杨桂红结合彝绣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推动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彝绣创意设计研发中心以及彝绣纹样算力模型中心,持续开发创新产品,提升“楚雄彝绣”的资源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强化政府统筹,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出台彝绣人才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彝绣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扩大宣传,打造“楚雄彝绣” IP,强化“楚雄彝绣”地理标志认证,建立彝绣品牌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开发彝绣主题旅游线路,推动构建彝绣文旅融合新业态;坚持市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彝绣出海”,同时完善产权保护,为彝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云南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民族医药文化优势,可将传统医药特色疗法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生活目的地’,赋能云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云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邰先桃建议,应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防—治—养—护”全链条产业链服务模式,并加强传统医药特色疗法的科学普及,融合现代科技,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省级中医药康养标准体系;强化政策与人才保障,设立“民族医药康养专项基金”,完善“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挖民族医药特色,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将云南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康养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