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 用真心 动真情 脱贫攻坚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发布时间: 2017-04-27 15:45:58   来源: 原创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要让驻村帮扶的日子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不忘的念想。你们要抓住难得的契机,锤炼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诚不二的党性原则、敢作敢为的责任担当、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感念苍生的博大情怀。”时至今日,刘建华秘书长到猴桥社区讲党课的谆谆教诲仍然萦绕耳畔……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在这段难忘的岁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当我再次重温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眼眶不觉湿润,仿佛耳边再次响起全体党员爆发出的经久不息的掌声……用真心,动真情,在扶贫攻坚的崎岖山路上,我们携手同行!回想共同经历的平凡点滴,不知能否踩下深深的足印。

“女人当家,幸福全家”

  只要提起这句话,大家都会心一笑,说的是猴桥社区麻力坝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蔡金贵家。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差点在门口泥泞的土路上摔倒。猴桥的冬天很冷,他哆嗦着从黑魆魆的木屋里往外走,眼睛被炭火熏得泛红,说话间还不时呼出阵阵“曲香”。由于缺劳力、缺资金,家里生活十分贫困。省政协办公厅挂钩帮扶猴桥社区后,挂联领导多次来到蔡金贵家,与夫妻俩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想法,在得知蔡金贵的妻子熊文珍是高中毕业后,更鼓励她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女性,一定要多花心思多出力,带着这个家早日脱贫致富。结合家里的情况,蔡金贵把养殖业作为增收致富的发展方向,自己动手用从林地采伐来的木条打好鸡舍,拉来沙石重新修葺了猪圈。在办公厅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关心帮助下,200只小鸡苗和8头小猪仔很快就在这里安了家。蔡金贵夫妇还展开了养殖竞赛,丈夫养鸡,妻子喂猪,驻村工作队员们每天吃完晚饭都要到这里了解情况,欣喜地看着小鸡仔跳出笼子、小耳朵猪膘肥体壮!眼看熊文珍为200多只鸡蛋发愁,驻村工作队队长陈万家和挂钩麻力坝村的工作队员周国富当即以高出市场价一倍的价格全部买下,蔡金贵乐得合不拢嘴。

  一年的时间不长,麻力坝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笔直的水泥路到村到户,宽敞明亮的村民活动室昂头向外展示着傈僳民族勤劳奋进的文化和历史。当我们再次走进小院,蔡金贵笑着说:“我们家能够率先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要感谢共产党、感谢省政协、感谢领导、感谢你们,还要感谢我媳妇,女人当家,幸福全家啊!”

 

小杂河的“鸡司令”

  说起“鸡司令”,一定要提到小杂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蔡林敏家。蔡林敏一家五口人,小夫妻俩共同抚养2个孩子,还要照顾生病的大哥,家庭负担重,生活十分拮据。因为缺技术、缺资金,他们有想法却没办法。省政协办公厅挂钩帮扶猴桥社区以后,挂联领导多次来到蔡林敏家,帮他想办法、谋出路。在办公厅领导和智力支边扶贫办的帮助下,蔡林敏在山里搭起了林下养殖的草棚子。很快,100只老品种鸡就在山里住了下来。此后,挂钩小杂河的工作队员代华彬有空就要到山上去看蔡林敏和他养的鸡,见小鸡长势良好,就打心眼儿里高兴。

  为了帮助蔡林敏早日脱贫致富,在征求了他的想法后,办公厅为他协调了1台孵化机。遗憾的是,夫妻俩急于求成又不懂技术,新买来的50只鸡蛋放进去却迟迟没有动静,才打电话来求助。代华彬听了心急如焚,生气地问:“不是说了孵化之前叫我吗!”说完焦急地前往蔡林敏家。“有没有观察鸡蛋是否受精?”“有没有测量箱温?”“有没有发生过断电?”他一边检查一边让蔡林敏拿出说明书,一字一句教他正确使用孵化机的方法、耐心解释注意事项,手把手拿着强光手电和温度计作示范,临走还不忘交待下次孵化前务必告诉他。第二批鸡蛋入箱后,代华彬几乎每天都要到蔡林敏家察看情况,千叮咛万嘱咐。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30只鸡蛋成活了18只小鸡!还记得收到喜讯那天,他大清早就高兴地拉着我们一起去看温箱里活蹦乱跳的小鸡苗,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温柔与欣喜。

  有了蔡林敏家成功养殖土鸡的经验,代华彬又四处奔走,为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到200只鸡苗。他动情地说:“如果200只鸡苗都能长大,鸡蛋再孵化成小鸡,进入良性循环,就不愁村民们不能脱贫致富了!”就这样,工作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杂河的“鸡司令”,而他也欣然接受,还戏称给予了我们巨大支持的黄绪河总队长为“鸡总司令”!

“上人民日报”的苏文富

  苏文富现在俨然是黑泥塘的名人了,因为他竟然上了“人民日报”!一年前,这样的生活恐怕是他这辈子都无法想象的。

  还记得那个时候,因为家里地少,夫妻俩又没有额外的收入,对于未来,他常常看不到希望。直到刘建华秘书长走进他家的院子,关切地询问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夫妻俩的想法,他终于鼓起勇气说:“我想学修车!”原来,他早就盘算着寨子就在边境上,猴桥又是山区,地广人稀,村民们出行大多依靠摩托车,车坏了又时常找不到修理铺,如果自己会修,一定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建华秘书长听了,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一定帮助他实现心愿。在省政协和当地干部的协调下,苏文富到腾冲职业学校学习了摩托车修理技术,还到修理厂进行了实习。学成后,他就在腾密路通往余家寨的路口上搭起了简易棚子,修理铺正式开张。挂钩帮扶蔡家寨、余家寨的驻村工作队长陈万家和队员张瑾瑾时常要到他的棚子去,帮着招揽生意,并鼓励他要边修边学,才能跟得上技术的发展。渐渐地,他的生意越来越好,送来修理的摩托车常常停放不下。办公厅领导和工作队员们知道了,又多方争取,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他拆掉了原来的简易棚子,建起了宽敞明亮的修理铺。期间,工作队员们每隔几天都要到工地上督促检查。他总是一边擦汗,一边大老远就乐呵呵地招呼我们!记得人民日报记者来采访的那天,他带着我们边参观边介绍:“这些是我修好了的,这是我的修理车间,这间还没布置好,等媳妇参加完厨师培训,给她开个小食店。”女主人在一旁听着笑而不语。多日不见,他越来越有精气神,连口才也越来越好了,“他们既解决了我的生活困难,还教我致富技术”,这句话就被用到了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里。

  此刻,想起夫妻俩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就仿佛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他说,是刘建华秘书长那句朴实的话一直支持着他不放弃:“想好了就要去做,一定能做成。”

“吃水不忘挖井人”

  想起老乡们说的这句话,就让我想起办公厅挂钩帮扶猴桥社区后第一个竣工的项目:木居寨、窦家寨人畜饮水工程。

  多年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木居寨和窦家寨两寨村民的人畜饮水都是依靠一条从山上引下来的小水沟,附近杂草丛生,水流量小,到了雨季满是泥沙,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挂联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下定决心帮助村民们吃上“放心水、干净水”。于是,在省政协机关的大力协调下,木居寨、窦家寨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启动。为了把这项工程做成真正的民心工程、百年工程、安居工程,队长陈万家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们参与了工程选址等重要环节,并对挖掘深度、管道标号等细节进行了严格要求。考虑到傈僳族木制民居的特点,工作队员李军还提出饮水工程与消防管道同步建设的建议并得以实施。施工期间,我们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到工地去,施工方笑着说:“还没见哪家单位盯得那么紧,看不出你们这些大机关的人还能提出那么多专业的意见来。按你们的要求呀,这个工程赚不了钱,赚的是民心。”春暖花开的季节,木居寨、窦家寨人畜饮水工程如期完工,两寨百余户600余人终于吃上了“放心水、干净水”!

  如今,在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木居寨、窦家寨片区的村民们不仅解决了吃水问题,还走上了宽阔平整的通村公路,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党员活动室,小学里的孩子们时常能收到大山外送来的温暖,坝子里还走出了大学生……村民小组长蔡林学动情地说:“我们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感党恩呐!”

国门新村的“苦”与“乐”

  2015年8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办公厅挂钩扶贫点调整到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2015年11月,省政协罗正富主席再次来到猴桥,当他看到蔡家寨、余家寨地处国家一级口岸,村民们却仍饱受贫困之苦,不禁忧从中来。经过深入调研,罗主席作出了要把蔡家寨、余家寨两寨连成的黑泥塘片区建设成为“国门新村”的重要决定,正式拉开千万级国门新村建设工程的序幕。 2016年4月,项目启动会在国门新村建设中的民族广场上举行,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角。5月,国门新村工程建设指挥部扎营蔡家寨,涉及113户“一户一策”家居环境改造计划迅速拟定;6月,国门新村绿化工程完工,八月桂、格桑花、红花木瓜等万株绿植在黑泥塘落户安家;7月,国门新村环寨风情景观建设完成;8月,国门新村环寨路通车、亮化工程同步竣工;9月,国门新村停车场、观景台建设完工,“窝哚姿”农家乐率先开业;10月,国门新村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奠基;11月,国门新村第一批示范户完成家居环境提升改造,新建成的农家旅馆开始接待来往客宾;12月,国门新村民族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养殖小区建设全面铺开……

  当我一步一步走在火山石铺就而成的环寨路上,仍恍若隔世。一年前,这里还是黑土淤积、杂草丛生、垃圾遍野的边境贫困村,如今已是焕然一新!记不清多少次敲门入户、多少次泥泞前行,多少次冒雨赶工、多少次抹黑而回,多少次苦口婆心、多少次五味杂陈……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啧啧称赞着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看着余老三在阁楼上微笑着朝我们招手,那一刻,所有的“苦”都变成“乐”静静地淌向心田。

“老百姓是天”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歌声传来,让我想起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不是职能部门,没有资金项目;并非业务专长,一线工作不同于议政建言,政协扶贫,怎么扶?”请原谅,我也曾为此迟疑过、胆怯过。直到现在终于明白:只要是共产党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只要是机关干部,无论他在哪个部门,只要心存百姓,用真心、动真情,义无反顾投身于脱贫攻坚的洪流,都在诠释着一个共同的道理:老百姓是天。

  也请原谅,作为扶贫战线上的普通一员,我无法记录所有感人的故事和动人的瞬间。诚如刘建华秘书长所说:“如果我们所做出的实事,能经得起组织的考察、历史的考验和内心的拷问,便能成就无悔的风雨人生、如歌的峥嵘岁月。”此时此刻,无数默默无闻的身影映入眼帘,脱贫攻坚路上,我们继续风雨同舟、携手同行!(文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