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省政协扶贫挂联点绿春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大力推进挂联点茶叶产业发展,提高乡村综合管理水平,2018年6月21日至28日,由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成员郭文龙带队,组织挂联点县、乡、村干部骨干、省政协机关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绿春县相关领导及扶贫部门干部一行15人,赴临沧市考察学习茶叶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情况。在临沧市政协、凤庆县政协、沧源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考察学习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考察学习任务。
一、基本情况
前往考察学习的人员总共15人,其中有: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成员郭文龙,绿春县政协主席何玉才,省政协驻绿春县扶贫工作队3名队长、1名队员,绿春县农科局1名干部,三猛乡1名副乡长及农技站站长、三猛乡哈德村、爬别村、腊姑村主任,腊姑村茶厂1名负责人,驾驶员2人。考察学习人员6月21日从绿春县出发到昆明集合,22日前往临沧,27日返回昆明,28日考察学习人员返回绿春县。
在8天的考察学习中,考察组长途跋涉,驱车2000多公里,在临沧市凤庆县、沧源县、临翔区,考察学习了4个村委会发展建设情况,4家茶叶生产企业及茶叶基地,了解了沧源县翁丁原始村落保护及旅游开发情况,参观了临沧市城市规划馆及沧源县永和口岸。整个考察学习过程内容充实、节奏紧张,既有作为考察学习重点的茶叶产业发展情况,也有先进村寨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村寨管理经验。临沧市深厚的茶文化、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先进的茶叶产业模式和技术,管理优良的村寨,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给考察组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考察学习人员一路带着问题学,边看边记录边思考,与当地干部群众和企业经营者座谈交流,在行车途中认真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收获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打造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茶叶产业体系。临沧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先进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茶叶产业体系、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此次考察的几家先进茶叶企业都已经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企业负责制定技术标准,统一培训农户,按合同按时收购农户鲜叶,农户参加合作社,合作社负责茶园管理并组织农户进行茶叶种植和采摘。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分工明确、合作顺畅,既保证茶叶品质,又保证农户收入,几家企业的茶园规模都达到了数千至上万亩,规模效益明显。目前,临沧市茶叶产业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户以茶叶地入股参加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合作,按合同价格卖出鲜叶,收益由农户、合作社、合作社所在村委会共同分享。另一种是农户将茶叶地流转给茶叶企业,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农户收取土地租金,部分农户经过培训后为企业管理茶园,获得工资。所考察的4家茶企都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优良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生产管理及质量检测制度。茶叶可以进行自动分层筛选、发酵、包装,加工过程干净卫生,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高中低档皆有,品种丰富,极具竞争力。
以生态、健康为核心,全面提高茶叶产品品质。现在,全国的茶叶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发展茶叶产业,必须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几家企业成功的共同点就是极端注重茶叶品质的提升,有机、生态、无农残的理念和标准贯穿茶叶生产全过程。所有的茶叶种植过程中都严禁打农药、施化肥。企业对农户进行定期技术培训,统一鲜叶采摘标准,按照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或一芽多叶的标准进行精细采摘,芽叶标准越高,收购价格越高,确保鲜叶质量。在凤庆县峡山有机茶厂,所有农户首先要取得茶叶采摘准入证,都要戴证采摘、编号准入,按时、按区采摘鲜叶。实施奖惩机制,农户之间相互监督不得使用化肥农药,发现一户违规则同一片区鲜叶都不予收购,举报违规行为有奖金,确保所有农户遵守规定,保证鲜叶绿色健康。在沧源县碧丽源茶叶公司芒摆万亩清洁茶园,茶园建立之初就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有机化管理,定期检测空气、土壤和水源,用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科学保留茶园树木,以树荫茶,以茶养山,以良好的自然环境生产出高品质茶叶产品。几家茶企都通过了多项国际国内质量认证,定期进行第三方质量评估,茶叶远销世界各地,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树立品牌、提升价格为目标,做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茶叶产业是临沧产业扶贫方面的重要支撑,必须以提升茶叶产品价格,进而提高农户收入为主要目标来发展茶叶产业。必须在提高产品品质基础上树立特色品牌,做好市场营销才能达到提价增收的目的。临沧的茶叶企业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次考察学习的几家茶企,都高度重视品牌打造和推广,充分发掘各自茶业产地的自然环境、口味特点、茶叶文化优势,多措并举打造茶叶品牌。沧源县佤山茶厂利用茶园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茶叶香高味醇的优势,将当地佤族民族文化、人生文化、茶文化融为一体,推出“佤山印象”品牌,产品畅销欧美港澳及内地。沧源县碧丽源公司利用自身国际标准的有机茶叶产品,与联合利华、立顿等国际著名商家建立了长期供应关系,公司生产的CTC红茶被联合利华专家认定为本地区该类茶叶最好品质。凤庆县峡山有机茶厂,将茶园打造成为以生产为主,兼具旅游体验、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大大增强了品牌知名度。通过打造优良品牌,几家茶企的产品价格普遍保持较高水平,鲜叶收购价格最低也在每公斤15元以上,最高的达到50元以上,其中,碧丽源公司芒摆茶园茶农仅出售鲜叶一项户均可达每年5万元,大幅度提高了农户经济收入。
以扎实有力的党建工作为基础,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考察学习中,考察组深切的感受到坚强有力,能力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考察组先后到了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洛党镇田心村、临翔区博尚镇幕布村。安石村党支部开展“组织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产业致富、生态促富”的“五富工程”,带领全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以合作社方式种植茶叶、核桃、红花油茶及梨、桃、李子等多种水果共计23000多亩,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4000多元。田心村党支部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将闲置土地流转入股龙头企业,打造集体经济,种植杨梅、沃柑等优质水果,牡丹、芍药等花卉,集体分红收入达到1万元。作为易迁安置点,超前思维、科学设计打造集观赏、采摘、休闲、农家乐为一体的全省第一个“海绵村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四变”实践取得成功。幕布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党支部+理事会+农户”的方式,推行“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致富产业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至2013年,全村已没有一户贫困人口,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13000多元,2016年幕布村党支部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各村委会,考察组都能看到制作精良的政策宣传栏、村务监督栏,干净整洁的会议室,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规章制度齐全的村民服务窗口,无不彰显着基层党组织扎实细致的工作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精神,极大的触动了考察组人员。
以发挥村规民约重要作用为抓手,狠抓乡村综合治理。没有好的管理就不会有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环境就培育不出好的产业。在临沧期间,考察组都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村内道路、设施齐全的村民活动场所,垃圾池、污水处理池、体育休闲设施、红白喜事场所一应俱全,村民谈吐举止文明,关键就在于各村都制定并实施了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有效解决了乡村管理具体、细致、繁杂的问题。如安石村制定的村规民约,包括道路管护、垃圾、饮用水、产业、红白喜事、信用维护、治安维稳等制度,责任分配明确,奖惩措施合理,文字简单明了,易于执行,村民互相监督、遵守约定,形成了乡风文明的良性循环。
以和谐发展、传承文化为着眼点,突出乡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推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应有之义。安石村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村民道德建设,开设道德讲堂,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村民。“孝不能够再等待”“交通安全在我心中”等课程深入人心,取得良好效果。村委会还专门设立了传习所,陈列本村茶叶生产历史,培训茶道及种茶采茶技能,为保留传承本村茶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全村将经济林种植与村庄建设融为一体,因村制宜打造“一园一谷一林一带一区”,真正实现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生态宜居村庄。2011年,安石村被中央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4年,全省精神文明宣讲会在安石村召开。耿马县四排山乡石佛洞村位于当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所在地,在村陈列室中,既有脱贫攻坚和党建工作宣传内容,又有遗址出土的许多文物及石佛洞村的历史沿革,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传承传统文明文化融为一体,将遗址旅游与全村产业发展相互融合,起到产业和文化共同推进的良好效果。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佤族原始村落,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更好保护原始村落,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在原始村落旁边按照民族特色重新规划建设了新的翁丁村,将老村居民搬出,老村用于发展旅游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村民在新村生产生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将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保护传统文化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效果显著。
三、考察学习对下一步工作的启示
要坚定信心、统一认识,尽快完成挂联点绿春县三猛乡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工作。一是要督促指导省政协扶贫挂联点在绿春县、三猛乡的统一组织和大力推动下,结合各村实际,建立茶叶合作社,制定合作社章程,尽快投入运行,为各村、各乡乃至全县的茶叶产业提质增效打好基础、开好头。二是要积极研究茶叶产业的运行机制和相关的支持政策,挖掘本地茶叶潜力和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茶叶产品价格,提高农户收入。三是要针对绿春县茶叶种植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杜绝农药化肥,实施精耕细作、精细采摘。四是要努力协调资金,引进先进设备,提升绿春县茶叶产品品质,为树立特色茶叶品牌、提升茶产品价格,提高农户收入创造条件。
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切实提高干部骨干能力素质。一是要大力加强挂联点基层党组织建设,选调文化素质高、能力强、年轻肯干的人员充实基层党支部,落实基层党建促脱贫工作要求,加强营造脱贫攻坚工作宣传氛围。驻村工作队要发挥自身优势,向挂联点干部骨干教政策、教方法、教先进理念,全面提升挂联点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督促其以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工作为契机,将挂联点党支部自身建设、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要引导扶贫挂联点学习先进乡村的工作经验,开展骨干培训,规范村委会工作程序,完善工作内容,提升为民服务意识和水平。三是要尽快吸收考察学习中学到的先进经验,以制定实施村规民约为抓手,提升村寨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村寨卫生管理制度、道路管护制度、综治维稳制度、移风易俗制度、遵规守信制度,引导村民健康生活、文明交往、积极向上、勤劳致富,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为脱贫致富营造良好氛围。
要科学规划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扶贫挂联点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学习先进村寨的成功经验,将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与保护自然环境、传承民族文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一是要结合挂联点实际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森林树木、保护水源,房屋建设要实用、有民族特色,充分运用现有条件,避免大拆大建、浪费资源。二是要注重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建立传习所,保留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技艺,对传统饮食、服饰、节庆等文化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包装,打造经济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美丽乡村,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