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音笛
红河口岸的汽笛惊飞白鹭,文山铝厂的电流点亮群山,河口的竹基材料生产线编织着绿色发展梦。这不是地理图志的静态描摹,而是云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动态图谱。当我们翻阅一件件带着泥土气息的政协提案,一条贯穿边疆产业发展的逻辑链清晰展现在眼前——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到跨境产业链的勃兴,从资源沉睡的困局到价值链攀升的突围,政协智慧正为云岭大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破地理之壁,政协建言凿通开放动脉。“中越通道梗阻”“物流孤岛困境”的问题诊断,源自民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会踏遍口岸的扎实调研;“跨境协作缺位”“政策碎片化”的精准把脉,凝结着民革云南省委会穿行沿边产业园区的思索。正是这些带着露珠的建言,有效推动了政策红利落地。当政协委员的笔墨化作基础设施建设的钢筋水泥,当集体提案的建议转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施工蓝图”,云岭大地上的特色产业将在政协力量的推动下蓬勃发展。
铸产业之链,政协智慧淬炼价值内核。翻阅提案,字里行间奔涌着对产业链短板的忧思与破局锐气。致公党玉溪市委会的提案聚焦新能源空白领域,推动精准招商;河口瑶族自治县政协委员“以竹代塑”的构想,串联起从示范基地建设到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的完整路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委员对“绿色铝谷终端制造短板”的建言,更牵引出铁路专线、电网配套的系列保障。在政协的履职记录中,玉溪市新能源电池产业“从0到N”的突破、河口竹产业的价值跃升、绿色铝业向高端制品的华丽转身,无不是对“富饶的贫困”最有力的破题——资源价值不在矿藏深处,而在产业链条的锻造之中。
聚要素之势,政协平台激活发展引擎。委员们的身影活跃在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节点:泸水市政协委员关于重塑电商新秩序的提案中“新农人培育计划”的建议,化作峡谷深处的直播培训课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政协委员“院士服务站”的构想,嫁接起牛油果种植的科技基因;民革云南省委会“飞地经济”“东西协作”的妙笔,更让东部上游产业链动能助力我省园区经济发展。从财税优惠的精准滴灌到土地指标的优先保障,从跨境数据平台的搭建到数字经济体系的构建,政协平台以其独特的聚合力,将分散的要素拧成产业生态的安全绳网。当边境劳工优势转化为瑞丽园区招商王牌,一种由政协智慧凝聚、多方要素交织的协同生态,正成为边疆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当委员们的调研足迹化作跨境班列的轨迹,当党派集体的真知灼见转为产业政策的牢固基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条特色产业的突围路径,更是一种边疆发展的政协方法论——以调研破题,用建言铸链,靠协商聚势。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政协力量正以特有的睿智与坚韧证明:边陲可成枢纽,特色便是动能。山水的厚重与创新的轻盈,终将在产业发展的壮阔图景中达成“最云南式”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