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沿边产业园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与劳动力优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如何将国家战略落地生根,构建内联外通的跨境产业链与供应链,激活口岸经济?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民革云南省委会提交的《关于构建云南沿边产业园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的提案》给出了意见建议。这件省政协重点提案的背后,凝结着我省各级民革组织的智慧。
边境线上的发展之问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口岸,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破解“两头在外”的产业困局?民革云南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三大症结——
产业“孤岛”与成本之困:园区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原材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窘境,依赖东部地区的上游产业配套,企业运输成本高。园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资源依附型、原料输出型发展模式仍未改变。更令人忧心的是,各园区产业布局雷同,缺乏差异化协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政策“碎片”与协作之缺:东部产业转出地与云南转入地之间缺乏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转出动力不足。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政策、RCEP原产地规则叠加政策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各地税收减免政策相互抵消,对链主企业吸引力不足。
物流“梗阻”与平台之弱:跨境物流的重要节点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为核心,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供应链,缺乏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跨境物流龙头企业和大型跨境物流平台。外贸服务平台发展滞后,信息不畅增加企业交易成本,制约外向型产业规模。
三剂“良方”破解难题
针对存在问题,提案开出三剂“良方”——
向“链”发力,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为双引擎,补链强链。通过“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产业集聚;创新“跨境通道+”模式,发展“跨境大通道+跨境农业、跨境旅游、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模式;推动各州(市)制定差异化承接目录,鼓励园区协同招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内外联动,创新合作机制。与东部地区商务部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信息互通与联合招商;促进经开区、边合区、自贸试验区与东部园区结对共建,建设飞地园区;用足沿边政策红利,吸引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影响的链主企业入驻;发挥瑞丽市缅籍劳工成本较低的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链主企业入驻降本增效。
畅通物流,打造服务平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建立集散中心,促进海外仓、边境仓建设;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集成通关便利、政策咨询、资信调查、进口保险等功能;推动跨境电商监管信息化平台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接,提升跨境贸易数字化水平。
沿边开放的云南答卷
这件提案描绘着清晰的愿景——推动云南沿边产业园区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跃升,使其真正成为国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前沿阵地。该提案被列为省政协重点提案之一,由省商务厅主办,昆明海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办理。
提案立足云南独特的沿边开放地缘优势,以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为突破口,旨在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园区动能。随着提案办理的深入推进,一幅产业兴、通道畅、边疆富的蓝图,正在云南漫长的边境线上徐徐展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沿边地区开放发展探索“云南路径”。
“云南的开放发展不在山高路远,而在‘链’通天下。当跨境产业链在红河岸畔、瑞丽江边生根延展,‘辐射中心’的蓝图必将成为现实。”民革云南省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 本报记者 张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