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 本报记者 巩雅菲 文·图
编者按:
7月22日,省政协召开“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题协商会。会议通报了前期调研和网络议政情况;8位政协委员围绕主题作交流发言,5个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作出回应。本期按发言顺序对委员发言及部门回应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情况通报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孙文忠:
深化农文旅有机融合 驱动产业内涵式增长
云南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依托独特自然风光、多元民族文化、优越生态环境,积极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若干场景,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面对乡村旅游的新任务、新使命,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须深化农文旅融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对此,建议深化农文旅有机融合,驱动产业内涵式增长。对各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传统农耕文化、地方传说故事等进行系统性普查、梳理和研究,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乡村旅游空间规划、项目开发、产品设计、场景营造、节庆活动策划和日常服务体验中,赋予乡村旅游项目文化底蕴、艺术气质。同时,做实“土特产”文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文化、创意创新赋能,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具有地理标志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让“土”资源彰显“特”优势、体现“产”价值。还要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文旅+康养”“农文旅+研学”“农文旅+体育”“农文旅+艺术”“农文旅+电商”等多元融合路径,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塑造独特魅力与核心优势,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局。一方面,强化全省 “一盘棋” 规划,可从省级层面强化乡村旅游空间规划。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功能性规划,以产为线、串珠成链、连链成片,打造独具云南特色的咖啡之旅、古茶山之旅、花卉之旅、中医药养生之旅等业态,形成多业联动、融合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旅游IP化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和支持各地深入挖掘自身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或特色物产,将其提炼升华为具有高度辨识度和情感连接能力的乡村旅游 IP。
此外,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根基,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按照全域旅游标准持续完善各级交通设施沿线的旅游交通标志标识,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特别关注连接旅游景区、重点村寨的道路质量提升和景观化改造,确保旅游车辆安全顺畅通行;推动5G、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提高网络覆盖质量,强化智慧农业观光、VR/AR 沉浸式文化体验、在线旅游服务、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基础支撑,建设省级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景区。
委员发言
省政协委员、省属国有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周建国:
加强乡村导游培养 规范乡村旅游市场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乡村导游队伍建设滞后、市场管理失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对此,建议完善市场管理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推广“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民资源折股量化,让村民通过租金、分红、就业等多元渠道增收,从旅游发展中切实获益。将乡村导游管理与全国导游证管理予以区分:乡村导游的服务范围限定在所属县(市、区)行政管理区域内,其上岗证作为地方专项技能凭证,由县级文旅部门负责核发,放宽学历限制至初中毕业,增设“乡土文化考核”替代部分理论考试,注重实践能力考察。由省级层面安排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乡村导游成长计划”,重点补贴培训师资、教材教具及实训场地建设费用。
聚焦服务技能,设置乡村游客心理疏导课程,采用“田间课堂”“带团见习”等方式提升培训实用性;聚焦农文旅融合,设计农业观光路线规划、手工艺品体验活动设计等课程,引导导游将农业生产、农户生活、民宿体验、非遗工坊等元素串联成特色旅游产品。
省政协委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田应华: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当前,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基层普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文旅项目运营,还懂健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线从业人员如民宿管家、农事体验指导员、康养理疗师、乡村运动教练等人才数量少且专业素养不足,影响游客体验与口碑。
对此,建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响应机制,增设特色专业或方向,优化传统专业教学内容。由教育部门联合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行业主管单位,开展农文旅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在相关院校增设乡村旅游开发、休闲农业经营、非遗技艺传承等特色专业,或设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乡村健康服务与管理、民族手工艺与文创设计、智慧乡村运营等交叉复合型专业和方向。联合行业企业,开发具有云南本土特色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将普洱茶文化、哈尼梯田农耕文明、少数民族非遗技艺、高原体育训练等特色内容系统融入课程设计。
还应共建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省内优质职业院校与省内大型文旅集团、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康养基地、体育产业机构等,共建实体化运作的农文旅康体融合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共同体。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秘书长宋俊:
找准农文旅融合点 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培育,云南省立足世界级云花、云茶、云咖等产业优势,因势利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出了一批金牌旅游村和最美乡愁旅游地,有序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助力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经前期调研发现,云南省聚焦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市场客源融合度不高、供给场景融合不深、产品体验融合不强、产业保障融合不力等问题。
对此,建议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消费与文旅消费的客流转换:依托我省茶、咖啡、花卉、中药材等品类已形成的基础消费市场,精准开展消费市场引流转化工作;在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产种植、二产加工环节,应结合游客消费需求融入文旅元素,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工厂等业态,吸引高原特色农产品消费者通过旅行社、企业组织等渠道前往生产基地、庄园、园区旅游旅居,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消费者转化为入滇游客。
同时,促进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场景与乡村旅游供给场景的深度融合:聚焦茶、咖啡、花卉、中药材等农业产业的综合价值系统重构,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的乡村观光度假模式向休闲农业全价值链深度嵌入模式转变;结合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展销以及农业种质资源和新技术研发等场景,系统规划基地旅游化、庄园旅游化、营销旅游化等实施路径,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场景与文旅产品供给场景实现精准融合对接。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袁媛:
构建乡村旅游“根脉体系”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但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旅游普遍面临诸多痛点:“千村一面” 引发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文化符号浅表化导致游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造成乡村旅游项目生命周期短、季节性特征明显、游客消费意愿不强等现象。
对此,建议以文化保护为根基,构建乡村旅游“根脉体系”,打造收集、保护、开发“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保护利用体系,为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提供基础支撑。一方面,推进乡村文化数据库建设,由文旅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普查,梳理形成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清单,建立详尽的“一村一档”文化资源档案。另一方面,坚持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倡导“生产性保护” 理念,推广建水西庄重点片区历史风貌、古村落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性发展模式,明确传统村落风貌管控标准;在保留乡村原真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底蕴,统筹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旅游。
同时,将艺术创新和现代科技相融合,提炼具有传播价值的核心符号,打造具有地域独特性与记忆点的特色IP以引爆流量。
省政协委员、丘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丽梅:
推动乡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云南省乡村旅居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公共服务不配套、精品打造不丰富、市场秩序不规范、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对此,建议把乡村旅居产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乡村旅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范围和主体,重点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本底和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旅居产业发展,打造县域近郊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按照 “一县(市)一特色、一乡(镇)一精品”进行空间布局,合理定位乡村旅居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完善乡村旅居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乡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对重点旅居村落、乡村旅居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支持,创新全民健身、社区教育、科学普及服务供给形式,建设嵌入式全民阅读空间、文艺活动空间、文化展示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探索“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创客+农户”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增收。
曲靖市政协常委、罗平县政协主席王冬梅:
打造夏季“一朵花”亮丽名片
近年来,罗平县先后建成了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目前正在推动旅居村建设项目10个。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面临农文旅融合人才匮乏、外部交通通达性不足、林下经济短板明显、农村文化挖掘不充分等问题。
对此,建议科学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开展新农人培训。由省级农业农村、文旅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和重点项目,避免盲目开发和同质化竞争;加强统筹谋划,精准定位培训内容,结合各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业态,制定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课程体系。
为充分发挥我省夏季气候与生态资源优势,建议将夏季“一朵花”打造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亮丽名片,以此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由省农业农村厅加强统筹引领,强化省级规划与差异化指导,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引导重点旅游县(市、区)集中发展1个至2个特色夏季花卉品种(如向日葵、万寿菊、荷花、绣球花),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与鲜明地域标识,从而延长旅游周期、增加农民收入。
大理州政协常委、漾濞县政协主席陈迤君:
建立跨区域旅居联盟
近年来,漾濞彝族自治县围绕核桃、文旅“两个百亿产业”发展目标,积极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探索“旅游 +”“+ 旅游”的多元化融合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要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规划统筹薄弱、产业融合不够、文化挖掘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
对此,建议推动业态差异化与区域协同发展。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制定《云南旅居业态分级分类指南》,结合各地区自然、文化资源禀赋等,明确区域发展定位与重点,推动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打造特色产业带或集聚区;建立跨区域旅居联盟,整合大理 —丽江—香格里拉等热门线路资源,推出“旅居护照”积分互认机制,实现游客资源共享、服务标准互认。
探索“农业+旅游+教育”“农业+旅游+体育”等多元化融合模式,打造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康养保健等多元化旅游产品。组建农业、旅游和文化企业等产业联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农产品直供、客源互送、联合营销机制,畅通城乡双向循环,延长产业链价值;深入挖掘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乡愁记忆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利用 VR、AR 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
保山市政协委员、保山比顿咖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丽红:
着力推动“咖啡+”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保山市以咖啡产业为基底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初显成效。保山比顿咖啡有限责任公司抓住机遇,按照“一产种植为基础,二产加工是保障,三产农旅为突破”的思路,形成“庄园+”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并于2016年打造了集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园区——比顿咖啡产业园,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推动了咖啡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
但在推进咖啡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优质咖啡种苗缺乏、加工环境较差、配套文旅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从政策、资金方面支持鼓励企业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研发培育咖啡新品种;组织企业到国外咖啡种植区考察学习,引进优质种子种苗到保山种植;建立咖啡种质资源数据库,保护老树种。
同时,加强对咖啡加工过程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组织人员对咖啡初加工厂进行全面检查,支持龙头企业统一按标准进行初加工,从源头上把好生豆质量关;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提升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部门回应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饶祥碧:
打造云南乡村旅游升级版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了多种“旅游 +”“+ 旅游”的乡村旅游业态。
坚持以民为本的决策机制,推行“一中心、四主体、四机制”,即以农民为中心,农民是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运营主体,发展培育组织机制、乡村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把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权、决策权、收益权交给农民。坚持市场前置,建立“省+州(市)+县乡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招商引资机制,并对项目科学论证。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产品、模式和业态创新,优化管理服务,以发展乡村旅居为突破口,打造云南乡村旅游升级版。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高朝寿:
优化院校布局与资源配置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服务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省教育厅不断优化院校布局与资源配置,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优化两类院校布局,引导其向产业聚集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延伸,支持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
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省教育厅将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动态响应机制,联合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指导院校开设乡村旅游开发等特色专业,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调整—课程更新”动态响应机制。
增设特色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支持开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等交叉复合型专业或方向。在涉农专业融入文旅策划等模块,在旅游管理专业强化农业知识运用等内容,在护理、康复专业嵌入乡村康养场景应用。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乔贵:
加强旅居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
省自然资源厅将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和村庄建设边界等“底线”,严格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和用途管制。加强旅居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严禁以旅居名义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建特色小镇、建别墅和私家庄园,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以旅居名义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等行为。
统筹推进乡村旅居规划建设。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重点盘活存量特别是乡村闲置资源。同时,持续打好土地要素保障攻坚战,坚持定期调度、集中会审、一线服务、以审代训、跟踪跟办“五个机制”,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健全重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协调机制,积极主动靠前服务,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用地审批效率,全面提升旅居项目土地要素保障能力。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边疆:
做好传统村落资源普查工作
保护传统村落是守护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督促指导各地借助云南省村庄规划动态调整窗口期,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及规划完善工作,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管控要求纳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传统村落范围内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依法依规规范传统村落内各类建筑建造活动。
同时,聚焦主责主业,扎实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等工作,为旅居云南筑牢基础支撑。持续做好传统村落资源普查和列级申报工作,开展保护利用动态巡查,对因保护不力造成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严重损害的地区提出警示并严肃追责。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充分发挥乡村休闲旅游业在横向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作用,立足资源特色,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规模持续扩大、业态逐渐丰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加强与文旅部门的协作,加大对休闲农业、乡村旅居等领域的工作力度,深入推行“文旅+花卉”“文旅+茶叶”“文旅+咖啡”“文旅+美食”等农文旅融合模式。同时,开展地方优势品牌的包装策划,因地制宜持续谋划并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此外,借助融媒体、自媒体及“中国旅游日”、旅游交易会等渠道和平台,适时发布和推广农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