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 本报记者 刘玲玲 文·图
编者按:
7月24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召开“发挥绿电价值优势,高质量打造零碳园区”三级政协联动对口协商会。会议通报了前期调研情况;6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围绕主题交流发言,3个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作回应。本期按发言顺序对委员和专家发言及部门回应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情况通报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百炼:
释放绿电潜力 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云南省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形成了以水电为主、新能源为增量电源的电源结构。“十四五”期间,云南省积极发挥绿色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稳居全国前十,为“绿电+先进制造业”提供强劲支撑。近年来,我省多维发力,积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须进一步深挖绿电价值优势,探索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对此,建议对标对表有效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加快零碳园区建设进程,进一步发挥好省级工业经济运行专班统筹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亮点和特色突出的零碳示范园区。进一步探索差异化零碳园区发展路径,因地制宜,以提高绿电比例、降低用能费用和提高碳资产管理水平为目标,对绿色能源开发条件优越的园区,优先推广“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网”模式,打造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并配套绿色建筑、低碳交通设施。深化绿色用电溯源,推进绿电与绿证市场化交易价值实现,提高绿电使用比例,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同时,进一步聚焦绿色低碳产业链,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积极发展“绿电+”,建设智能微电网系统,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与灵活调度。将新业态与绿电融合,形成“绿电—低碳制造—碳资产管理”闭环产业链。建立绿色招商标准,将碳排放强度、绿电使用比例等作为企业准入的核心指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项目。
在创新政策与体制机制方面,建议设立省级零碳园区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储能设施、智能微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使用绿电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探索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为园区低碳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减轻企业初期投资压力。在园区内试点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考核,推动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探索园区内碳汇项目开发(如林业碳汇)。建立绿电认证体系,为园区产品贴上“云南绿电制造”标签,提升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推动技术协同与数字赋能。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零碳技术研发平台,重点突破高效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等关键技术,打造“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推广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园区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碳排放与能效数据,实现精准调控;依托省内高校增设“零碳园区规划”“能源互联网”等交叉学科,定向培养绿电技术、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国际先进园区管理团队,通过“园区结对”模式提升本土运营水平。
委员、专家发言
省政协委员、省能源局安全监管总监陈帆:
加快推动绿电直连 打造智算零碳园区
绿电直连有利于促进新增新能源就近就地平衡消纳,降低用户用电成本,提高企业绿电使用比例和绿色用能水平,增加企业碳资产。为此建议:
聚焦重点,加快推进智算零碳园区建设。近期,国家层面密集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面的文件,我省应对以信息化为发展重点的产业园区开展回顾性评价,抓紧研究、调整建设路径和模式,优化省级智算重点园区建设方案。加快布局绿色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积极争取将其纳入国家算力一体化布局的国际枢纽节点,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算力输出平台。
丰富智算零碳示范园区建设路径。因地制宜,以算力用电负荷为核心,加快推进绿电直连和源网荷储一体化,优先推广“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网”模式,园区新增电源全部绿色电量就地平衡消纳,着力打造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将“绿电”优势转化为“绿算”优势。建设智能微电网系统,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与灵活调度。培育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建设智慧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综合能源管理服务,提高绿电使用比例、降低用能费用。深化绿色用电溯源,推进绿电与绿证市场化交易价值实现,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提高碳资产管理水平。
在创新财税支持政策与金融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省级零碳园区专项基金,对使用绿电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探索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为智算园区低碳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在园区内试点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考核,推动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研究出台支持智算零碳园区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进人工智能、算力等新兴产业与绿电实现协同、融合发展;同时,建议园区管委会牵头,搭建“人工智能与算力融合发展产业联盟”或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定期举办跨界活动,如产业融合高峰论坛、技术需求对接会等,促进AI企业、算力企业与绿色能源企业沟通交流。
省政协委员、曲靖阳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陈立民:
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新方式
曲靖作为云南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新方式,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示范。为此建议:
积极引进相关的储能配套产业,加强储能技术研发,或者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与创新平台,针对清洁能源存储与转换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深入推进“水电+光伏+风电+储能”多能互补项目,在园区企业屋顶建设光伏进行发电,利用弃光时段抽水蓄能,提升绿电稳定性。在云南高海拔地区布局集中式风电项目,与光伏、水电形成季节性互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园区内企业通过增量配电网直接消纳分布式光伏电力;推动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指导园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除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外,应积极拓宽多元化融资路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吸引各大企业投资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碳管理平台等项目。
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能碳大数据管理平台应与云南电网合作打造碳资产管理系统,整合企业碳盘查、碳抵消、碳交易等功能,实现园区碳排放“一本账”管理,可实时监测企业能耗、碳排放强度,并生成减排优化建议。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能源调度、预测设备故障,通过大数据挖掘碳减排潜力。
推广光伏在园区内的应用。在绿色园区内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电站等应用模式,提高园区内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实现园区能源的清洁化和绿色化;鼓励光伏企业与园区其他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光伏技术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
曲靖市政协委员、曲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小见:
积极探索 系统施治 因地制宜建设零碳园区
云南省立足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将零碳园区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全国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和短板。为此建议:
强化人才技术支撑。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人才技术支撑体系。
优化绿电直供布局。将绿电直供模式提前纳入园区总体规划,同步布局分布式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预留土地和电网接入空间。建立“园区+周边”协同开发机制。联合30千米范围内资源富集区域共建风光电站,配套规划智能微电网和储能设施,提升绿电消纳能力,通过规划引领、提前布局,破解土地约束和电网接入瓶颈,为绿电直供创造有利条件。
统一建设监管平台。加快数字化技术在零碳园区中的应用,优化园区电力、热力、物料等多种能源资源的协同调度,推动园区内集中开展碳排放核算、项目碳评价、碳配额清缴、产品碳核算、绿电绿证交易、环境信息披露等服务,提升绿色低碳管理服务能力;全省统一规划建设能碳管理系统平台,避免各地各园区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激发园区绿色发展内在动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多元化投资模式;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面向零碳工厂和园区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目前,云南省已启动了10个零碳园区的建设,应定期对园区建设情况开展评估,深入总结各地经验。同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避免零碳园区建设“一刀切”,根据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等制定个性化的零碳发展路径。
省政协智库专家、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星梓:
发挥绿电效应 助力零碳园区建设
在“双碳”背景下,云南丰富的绿色能源除既有的资源价值外,还含有碳减排价值。近年来,云南的绿色能源为区域碳减排和产业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其环境价值和碳减排效益还未能有效体现。为此建议:
推动国家绿证制度与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有效衔接。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构建,在此进程中,应推动绿电绿证交易与碳排放双控、碳交易等机制有序衔接。在建立完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考核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以西南地区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碳减排价值,对地方进行碳排放“双控”考核时,研究将以大水电为代表地区外送绿色电量对应的碳减排效益转化为对该地区碳排放核算时的抵扣量;将绿色电力作为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生态产品,争取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设计中,通过整合绿色电力低碳价值部分资金支持节能降碳、超低排放、碳捕集利用等改造工作,反哺绿色电力供给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进一步提升“西电东送”重要送端省份的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碳足迹管理工作,强化绿电绿证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产品碳标识中的应用,发挥云南在绿色能源支撑下的各类基础原材料等工业产品低碳比较优势。
在提升绿电消纳比例、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方面,深入落实国家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的工作要求,主动探索绿电直连实施路径,推动园区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和绿色能源多能互补项目,推动省内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直供园区。推进光伏制造企业与光伏发电企业实质性联营,引导上下游企业绿色融通发展。
此外,要聚焦可再生能源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建立能源领域碳中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文山州政协委员、文山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何春:
进一步支持文山建设“绿电+零碳园区”
2023年,我省出台了《云南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方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对照零碳园区标准,云南砚山产业园区(布标片区)、云南富宁产业园区(富宁片区)进入全省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展绿电高价值转化条件优越,建设“绿电+零碳园区”基础较好。近年来,文山州借助全省绿色能源优势,全力推动绿色电力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加速融合。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园区主导产业链发展承压、绿证全覆盖仍有差距、产业特性导致推进困难等。为此建议:
进一步完善绿色电力溯源机制。当前,云南省已经开展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但绿证核发划转与国家对电解铝企业实施绿电消费比例考核存在时间不匹配的情况。文山州铝企业购买的绝大部分电力为省内的存量水电,应协调完善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有关机制,推动开展绿电消费追踪,实施绿电消费评价,匹配绿证核发划转与绿电消费比例考核,助力“绿色+零碳园区”建设。
进一步支持文山州拓宽延伸绿电高价值转化路径。铝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文山州作为“北铝南移”的标志区,已建成电解铝产能34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72%。应将文山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绿色铝循环发展基地,并纳入国家“十五五”重大规划和我省“十五五”规划,促进高品质铝加工项目向文山集聚,打造全国绿电高价值转化示范样板。
以上述两个产业园区为试点,推动绿电直连项目建设。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绿电直连政策,7月9日,我省出台了《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这将有力推动新能源与消费融合发展、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带动新的产业业态发展。希望支持文山州特别是上述两个园区推进绿电直连项目建设并加强指导。
曲靖市沾益区政协委员、曲靖沾益京西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
深化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高质量打造零碳园区
近年来,曲靖市沾益区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在新能源开发、电网优化、负荷管理及储能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的基础框架。
目前,沾益区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电网调节灵活性不够、新能源发电间歇性与负荷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为此建议:
统筹新能源、电网、储能、产业布局和用电负荷、高压站点及线路通道等规划衔接,将电力规划成果纳入城乡建设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和市政建设方案同步推进实施。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绿电专用变压器和绿电专用输电线路等配电设施,优化接网路径,保障新能源直接供应。
强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变电站扩建及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优化网架结构。推进配电网数字化改造,提升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和负荷感知水平。
高标准建设智能微电网。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加强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和应用,构建灵活智能、稳定高效的智能微电网,优化高比例新能源、负荷和储能的平衡控制,提升源网荷储协调能力。
促进源荷协调互动。鼓励用电量大、负荷可调节能力强的工业企业合理安排生产时序,优化工艺流程,推动负荷主动适应新能源发电特性,多用自发绿电;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调度平台建设,加强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促进源网荷储各环节高效匹配、协同运转,实现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
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推动储能多元化发展,出台储能容量租赁、峰谷价差赢利等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探索新能源与储能联合参与电力交易。
部门回应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李安荣:
对标国家级标准打造零碳园区云南样板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开展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
下一步,我省将对标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的重点任务和核心指标,指导省级零碳园区因地制宜修改建设方案,积极稳妥推进省级零碳园区建设,择优申报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把“源网荷储一体化”作为突破口,尽快在省级零碳园区落地绿电直连试点项目;围绕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重点任务,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及专家团队,及时为省级零碳园区建设提供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绿电优势,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集聚,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形成“绿电+”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黄育新:
落实国家部署 探索转型路径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3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积极行动。
一方面,迅速指导各州(市)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做好相应的辅导和指导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创建零碳园区;另一方面,组织、协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工业园区申报和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同时,抓好省级零碳园区验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为相关行业、园区低碳化改造探索有益经验。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零碳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度谋划、加快发展并做大做优做强“绿电+先进制造业”,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擦亮云南制造业绿色发展底色。
省能源局总工程师付晖:
打通堵点 拓展场景
近年来,云南省绿色资源优势不断凸显,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持续加快绿色电力开发,绿色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全国领先,绿色电力属性基础不断夯实,绿色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日益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
下一步,省能源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动绿电高价值实现工作要求,聚焦堵点难点,勇于改革创新,持续做好绿色电力资源开发,以及绿证核发和交易等工作,全力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助力零碳园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绿证应用场景,省能源局将加强与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衔接,并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进一步推动绿证在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管理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增加对购买绿电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支持企业通过参与绿色电力交易或单独购买绿证抵扣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