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聊天室现场
■ 本报记者 钟 颖 李军蓓 张莹莹 文·图
两会聊天室
时 间:2025年1月17日晚
地 点:省政协机关“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推动深化内化转化”委员读书活动室
主持人:云南政协报社记者 刘 霞
嘉 宾
朱书生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副主委
程在全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支社主委
袁 媛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郑云峰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保山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胡德波 省人大代表、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高筱芳 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会专职副主委
主持人的话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当前,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家门口”就业奠定了基础。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看,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就地就近就业更容易让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省委书记王宁提出的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相关要求,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联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组成调研组开展深入调研并形成题为《关于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的调研专报,提出5个方面共15条建议。调研专报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为全省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期,6位嘉宾做客“两会聊天室”,共话“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稳住农村就业“基本盘”
主持人: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哪些岗位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机会?这些岗位如何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衔接?
朱书生委员:当前,云南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的岗位主要包括种植养殖、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岗位。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相关新业态的出现,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车间等新兴就业机会。
袁媛委员:目前,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乡村旅游、乡村传统手工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农业领域的就业岗位仍然是我省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最大、最有韧性的“蓄水池”。
为了让就业“蓄水池”扩容增量,建议依托茶叶、花卉、中药材、咖啡等产业链延展性强的优势特色农业,构建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打造、体验、消费、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全环节、多维度、多层次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就业创业机会。
胡德波代表:“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是近年来昭通市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昭通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为昭通市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目前,昭通市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农机操作手、林果修剪员等专业人才成为就业大军中的“抢手货”。同时,在特色农业种植形成规模后,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催生了大量的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扩容农村就业“蓄水池”
主持人: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应该如何补齐短板,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袁媛委员: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面临市场承载能力有限与个人就业期望值较高的失衡的压力和挑战。要破解“招不到工”“找不到工”并存的困境,应“强产业”“育主体”双向发力,着力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乡村产业与城区经济互融,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家门口”就业岗位质、量双提升;着力于优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提高就业技能适配度。
程在全委员:人岗匹配度不高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惯性问题。实现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是最有效的途径。应针对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技能特点,积极开展培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用好全省就业信息平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精准的对接服务;加强对创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鼓励本地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就地创业创收;落实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发挥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更好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发挥“土特产”优势促就业
主持人:各地在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过程中,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实效。请分享一下相关经验和做法。另外,应如何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对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以增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郑云峰委员:在保山市,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成功案例有很多——
下麦庄村以前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后来发展核桃产业,村党支部书记为破解产品滞销难题,带领村民加工枣夹核桃,提升核桃的附加值,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使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百花岭村依托高黎贡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观鸟+民宿+研学+观光农业+文化”模式,发展观鸟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条,让村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这些都是保山市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实践。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云南有先天的优势条件,全省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条件和现代化分工趋势决定了各地在发展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避免盲目跟风和产业同质化的现象,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筱芳代表:蒙自市草坝镇在发展蓝莓产业过程中,探索出来的“622”联农带农新模式,以“农户投入土地等生产要素,负责日常管理、采摘,村集体负责联结农户生产端和企业销售端,龙头企业负责提供苗木、技术指导和销售;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的模式,形成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三方利益紧密联结格局,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受益、企业发展“三赢”。
促进技能素质双提升
主持人: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以更好地满足就地就近就业需求,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
高筱芳代表: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引导企业、职业院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之中,建立高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提高培训效率,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农民需求,针对性要强;时间上要相对灵活;方式上要接地气,以实地教学、现场参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袁媛委员:要在“扩面”和“提质”上努力。“扩面”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技能培训。要顺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面向未来抓培训,从重技能向全面素质提升的系统培训转变。“提质”重在培训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式组织、定岗式培训、定向式就业等培训模式,把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相融合,实现群众“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主持人: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益?
袁媛委员:从基层组织方面看,要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劳务组织化提高话语权。成立村集体领办的人力资源企业,构建组织间的平等协商机制,由村集体统一进行薪资、福利、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等方面的平等协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劳动者个人角度来看,要加强对劳动者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让劳动者既懂得利用法律知识加强防范,也懂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高筱芳代表:说到维权,宣传力度不够和维权成本过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加大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要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质效,优化法律援助流程,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强化保障性制度机制建设
主持人:从长期来看,我省应如何构建更加稳定、更具可持续性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体系?
朱书生委员:一是就业的基础必须夯实,即发展产业。要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提高就业人口素质。依托县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和职业教育力度,让其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增强技术型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其获得更高的报酬。此外,政府应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积极搭建公益性就业平台,为劳动者创新创业创造更多机会。
胡德波代表:要深化农业产业现代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注重对农村人才的挖掘,结合本地人才结构开展职业教育,让农村劳动力能够沉下心来发展产业。要建立完备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返乡青年在农村立足发展。
袁媛委员:兴产业才能促就业、稳就业。各地要找准自身资源优势特色,跳出农业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在特色化、差异化上下功夫,以“三大经济”建设为抓手,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产业园、产业强镇,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扩大就近就业增量,提升“家门口”就业质量。
郑云峰委员:要围绕国家相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如“西果东送”和“南菜北运”战略,系统研究国家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结合云南自身优势,科学确定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项目,并将其列入“十五五”规划。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同时重点研究农产品的深加工,结合市场需求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