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 > 正文

加强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 2025-01-22 10:48:35   来源: 云南政协报  

■ 本报记者 董荣蓉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占据了地球生物量的17%,在国民健康、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基础,还具有创立地方特色产品品牌的关键作用。


会 外

高效利用乳清让其“变废为宝”

“去年暑假我在大理旅游的时候,吃到了正宗的乳扇、乳饼,作为一个‘吃货’,我也对当地的乳制品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昆明上学的大学生李良告诉记者,旅途中,他不仅享受到了风味独特的乳制品,也注意到这些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我在查阅如何制作乳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加工过程中剩余的乳清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像制作乳扇这样的小型食品加工厂,其大部分乳清被当作废水排放,但乳清里富含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排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可能对水体环境构成潜在威胁。”李良说。

“我了解到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尝试用乳清制作啤酒等发酵食品以及生产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既可以提升乳制品产业的附加值,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促进我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对此,李良建议,应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将乳清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产品,如乳清蛋白粉、乳糖等,减少废水排放;针对乳清中富含的有益微生物,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筛选、培育和应用,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会 内

解决生物制造“卡脖子”问题

“除乳制品产业等传统产业中普遍存在微生物开发利用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外,云南特殊环境还孕育了大量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这些资源同样有待进一步系统挖掘。”省政协委员丁俊美说。

生物制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菌种和酶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生物制造产业中超过80%的核心菌种依赖进口,导致生物制造出现突出的“卡脖子”问题。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有助于推动云南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省对微生物资源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缺乏高效高通量筛选设备,核心菌种资源价值挖掘不足;产学研路径滞后,微生物菌种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也有待加强。同时,生物制造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可持续研究力量不足,也制约了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对此,丁俊美建议,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微生物资源全产业链开发。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或培养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专业人才队伍,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有效供给,推动前沿技术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在微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