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碧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关心关爱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从而保障企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今年省两会上部分委员关注的问题。
会 外
工作压力大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公司下达的绩效任务经常难以完成,随之而来的是工资的扣减,导致我们‘干得越多挣得越少’。”在某企业工作了5年的基层业务员王坤向记者倾诉了他的无奈与困惑。他说,刚入职时,他全身充满了干事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今却面临收入锐减、任务加重的压力,周末和日常下班后的休息时间经常被工作挤占,考虑到家庭责任,他不敢轻易辞职。现在,他情绪暴躁,工作热情逐渐消退,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迷茫。
会 内
开设培训课程 普及健康教育
针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省政协委员张毓宾建议,通过聘请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人员作为志愿者,加强“心理疏导员”队伍建设,利用“工会驿站”“职工书屋”等平台,将心理治疗、情绪调整、情感抚慰等服务送到每名职工心中。同时,通过讲述身边的典型事例,从心理学、行为学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引导职工建立健康心态,让他们在“正知、正解”中寻求思考、认知的突破,在情感上找到共鸣与归属。
“此外,建议企业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张毓宾说,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了解,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调整、疏导、疗愈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他们面对困境的自愈力与恢复力,还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提振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干劲。通过培训教育,员工将能够更好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增强面对当下困难的信心,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