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设施农业是“国之大者”。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2022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因地制宜加快设施农业发展”,2023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及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性强调“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由此可见,设施农业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云南是农业大省,发展设施农业对提高云南农业发展质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3年1月王宁书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科技农业发展态势越来越强劲。近年来,我省无土栽培的鲜切花亩均产量可达12万枝以上;设施化种植的蓝莓等产值可增加5倍,亩均产值可达10—15万元甚至20万元。这些都说明,我们发展设施农业,不论是从经济性看,还是从市场需求看,都是可行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三、云南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用地管控过严
一是全省设施农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二是设施用地面临政策执行层面的障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中明确,“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对市场明显过剩的非食用农产品,要加以引导,防止无序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在设施用地审批时过于简单化,“一刀切”,不符合地方实际。
2.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对农业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和扩大规模都急需资金投入,但政府投入只占农业设施总投资的2%,导致各方面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
3.设施结构简陋,科技水平较低
缺乏适合各地产业发展的设施类型和建设标准。现有设施近80%还属于棚高3米,构架简陋的简易大棚。
4.技术培训滞后,人才准备不足
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技术含量较高,设施种植的生产经营需要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人来完成。由于我省大量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四、几点建议
1.规划引领,健全机制
一是高标准编制我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按不同农业生态类型、现有产业基础条件、产品市场需求层级,分区合理布局设施类型,科学确定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和产业业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先进要素集聚、产业链条完整的设施农业新格局。二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所有权与农业设施使用权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保护设施农业用地主体权益。三是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用地的政策制定和落实,统筹园地,耕地,四荒地,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
2.加大政策扶持,建活投资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格局和保障机制。一是政府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金融投资保障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设施农业,特别是提倡股份制经营。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成立设施农业产业基金,弥补发展资金不足,加快云南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3.加强科技研发、提高装备水平
一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设施类型加大研发力度,注重设施的实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传统简易设施向高性能升级,重点研发节地型、节能型、轻骨架、大空间新型棚室。二是注重配套装备研发,实现设施装备智能、节能、环保、绿色。三是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创新攻关,以创新引领设施农业发展。
4.加强技术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抓手,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技术及人才优势,采用委培等多种方式抓好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业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技术培训,重点培养一批设施农业方面亟需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