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稳步推进旱地水稻种植、强化科技服务支撑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7 17:11:45   来源: 原创  

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做强高原粮仓,特别是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2024年6月即将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对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水稻是云南主要的粮食作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传统水稻水资源消耗巨大,能种植和适合种植水稻土地有限。云南水田面积仅1487万亩。近年来,农民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大量水田被用来改种蔬菜、花卉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水稻实际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水稻生产环节多,劳动力投入大、生产成本高,农民种植水稻意愿低,云南口粮缺口大。

水稻旱地种植是稳定云南“高原粮仓”的民生工程。水稻旱地种植颠覆传统观念,通过培育高产、优质、耐旱性水稻杂交品种,采用直播技术,生产轻便、高效,水稻种植成本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2022和2023年全省每年种植接近50万亩。水稻旱种成为解决山区农民口粮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水稻旱种的社会经济价值

1.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安全。水稻旱种通过培育耐旱水稻品种及系列配套技术,在不影响稻米品质和单产情况下,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云南符合水稻旱地种植地理条件的耕地至少有500万亩,在得到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每年至少为云南增加200万吨稻谷、150万吨大米市场供给,基本可解决云南大米缺口问题。

2.节约水资源,减少水利工程投资。旱地水稻只需要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即可,对水资源的消耗不到传统种植的30%,可解决资源性缺水的困境。

3.解决了水稻必须种植在“平地”的要求。旱地水稻种植,土地的坡度并不是必的选项。云南坡度低于2°的耕地只占耕地面积的11%,而小于25°的耕地占到81%。旱地水稻可节约大量农田建设资金,从而把国家资金用于解决更迫切的农业灌溉条件改善上来。

4.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短缺。旱地水稻可采用手推式播种器,轻便、省力,成年人一天可播种6-8亩旱地水稻,妇女、儿童和老人亦可轻松操作。旱地水稻种植,降低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5.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旱地水稻种植操作极为轻便、简单,省去了催芽、育苗,移栽、灌溉等农事环节,节省了取水费用、每亩成本至少可节约400元。

二、云南开展旱地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量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盲目进入旱地水稻种植领域,由于缺乏旱地水稻种植经验和技术、全省实施旱地两年多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杂草防治能力是水稻旱种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旱地水稻采用旱直播技术,水稻播种后,土壤通气状况好,杂草和作物种子同期萌动,杂草生长速度快,在缺乏有效除草措施的前提下,极易形成“草荒”,同时由于缺乏“淹水”对杂草的压制作用,杂草发生重、危害周期长。长期以来,我国植物保护技术人员和农民对杂草的认知不足、防治理念缺乏、防治技术水平低。大多数农技人员面对田间疯涨的杂草种群,束手无策。杂草防控能力成为限制水稻旱地推广种植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

2.水稻品种选择混乱、缺乏标准。水稻旱种激起了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和部分社会资本的兴趣,各种稻品种被应用于旱地水稻种植,当前由于大多数水稻品种缺乏耐旱能力,种植失败的地块不在少数。不尊重科学,盲目扩大种植,导致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3.水稻旱种地块选择不科学。不是常规水稻田就可拿来种植旱地水稻,多年的经验表明,海拔1800米以下、800米以上的区域可以种植旱地粳稻,800米以下适合种植旱地籼稻。旱地稻种植区,年降雨量不能低于1100毫米,且需分布均匀。高海拔积温不够、降水量不足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是绝对不能种植旱地水稻。

三、意见和建议

为推动云南旱地水稻种植推广往更高水平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旱地水稻杂草防治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加大杂草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力度,推动旱地水稻杂草治理人才的培养,促进更多有价值、实用的旱地水稻杂草防治技术和措施落地。

2.要加强旱种水稻地的科学选址和规划工作。全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摸清现有基本农田的海拔、降雨量、积温等基础数据,根据旱地水稻种植的技术要求,整理出适合种植的区域和地块,制定出推广工作规划。

3.加强旱地水稻种植重要性和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要组织各级涉农干部学习、理解开展旱地水稻种植的背景和意义;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等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工作本领,扫清推广旱地水稻的行政和技术障碍。

4.科学开展水稻旱地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水稻旱种基层推广示范过程中,要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要让广大基层工作者担负起政治责任,不断总结技术推广经验,争取通过3-5年时间,把旱地水稻种植变成夯实“高原粮仓”的基础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