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深化云南与毗邻省农业合作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7 17:17:35   来源: 原创  

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及广西、西藏等省(区、市)同处我国西南山区,具有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较大,气候多样且热量丰富,降雨充沛但时空不均,以及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农业产业类别多样等共同特征。然而,基于自然禀赋、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等的差异性,各省(区、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供应时间等又各自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区位条件各有千秋,开展区域合作可形成各省(区、市)的互利共赢,不仅对于整个西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发挥云南在种质资源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强省建设和农民增收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一、各省(区、市)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农业自然资源。云南积温有效性高,与毗邻省份相比在光照条件、热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上占有优势。但降雨量相对较少,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耕地面积相对分散,形成规模的土地不多。云南具有显著的立体气候,植物种类适宜性广,许多地区可以常年种植农作物,对于一些对气候条件较苛刻的农作物生长具有很大的优势,跟毗邻几个省相比气象灾害相对较少,农作物拥有一个较安全的生存环境,有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多样化和错季上市的优势。农业社会资源。云南总就业人数、农业就业人数略低于四川省,高于其他省(区、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在中上水平,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省(区、市),水库数量较大,水库总库容量多,温室与大棚面积远远超过毗邻比较省(区、市),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抗风险支撑能力、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劳动力等方面占优势,在村通电、村通公路上略占优势。农业产业资源。云南农作物播种面积仅少于四川,比其他几个地区都多,谷物、猪禽和水产品产量处于中间水平,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主要包括烤烟、甘蔗、茶叶、鲜切花、咖啡和天然橡胶、坚果等,天然橡胶、鲜切花、烟叶和茶叶的产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相对其他几个省来说,部分经济作物如茶叶、甘蔗在其他省份也具有一定规模,所以这部分传统的经济作物优势不明显,云南独具规模的像花卉、咖啡这样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的特色产业优势更为突出。农产品出口。云南对外贸易的区位条件优越,农产品出口总额常年居于西部省区首位,且高于毗邻省(区、市)出口额之和,比较优势明显;农产品加工。云南农产品产值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但精深加工程度低,多数仍以初级加工为主,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业链较短,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仍处于低端、零散的状态。产业集群发展。云南产业集群数量上小于四川、贵州、重庆,与广西持平,均为4个。各省(区、市)产业集群各有特色,四川产业集群畜牧业优势较强,广西突出其特色蔗糖产业及蚕桑产业,贵州产业集群突出其山地特色,重庆产业集群则突出水果产业。花卉产业和咖啡产业为云南特色优势产业,蔬菜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种植面积、产值及产量等方面均逊于贵州。农业区位条件。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区、市)均具有各自不同的区位优势条件,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农产品供给和对外贸易上的优势互补。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市)属于“泛珠三角”经济带,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市)属于长江经济带。云南是我国推进澜湄合作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主体省份和前沿阵地,广西也有紧邻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重庆市处在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贵州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深化区域农业合作的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协作机制

为更好推进云南与毗邻省(区、市)深化农业领域的合作,促进整个西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政府、研究组织(包括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农业企业三个层面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层面。建议云南省政府发出倡议,在各省(区、市)的农业职能部门可形成一个统一的联盟机构—西南农业发展战略合作联盟,负责围绕各省(区、市)的优势产业,优化合作内容。围绕重点领域,强化投资布局;围绕发展能力,深化合作交流,努力推动西南地区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构建西南地区农业合作“一盘棋”新格局,创建西南地区农业合作“一条龙”新模式,贡献西南地区农业合作“一体化”新方案;研究组织层面。建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发起并牵头建立西南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各省(区、市)的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广泛的农业科技合作,进行超前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建立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研究中心,对研究中不同环节实现有效合理的分工,形成多支集创新研究、转化应用、示范和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西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企业层面。由云南农垦集团倡议并牵头组建西南现代农业企业联盟,召集各省(区、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定期进行联谊交流,并结合各自的企业实际,将各省(区、市)的农业推广、农产品流通体系融合对接,形成各具特色的、关联度强的农业推广和农产品流通系统。

(二)做大云南种业“芯片”优势

云南不仅在农业种质资源数量上独占西南鳌头,更是具有打造“中国第二大南繁基地”的自然生态优势。针对四川、贵州、广西、重庆、西藏农业发展现状对于种业的需求,通过加强和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云南不仅可以为周边省(区、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芯片”支持,而且对进一步加强云南种子种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建成立足云南、面向西南、创新开放、合作共享的西南区域性种业研发体系,推动云南现代生物种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共性农业问题研究

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及西藏等省(区、市)同处我国西南山区,从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上看,有诸多的相似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典型的问题例如,农业存在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农业人口比重高、耕地总量少且破碎化程度高等。具体的比如云南与贵州、广西都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也都有相当数量的脱贫县。这就需要类似的科技予以支撑。而四川、重庆、广西三省(区、市)相对于云南和贵州、西藏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此,各省(区、市)农业科研机构、涉农大专院校之间,可就各方都感兴趣的领域加强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各方研究优势与研究力量。合作过程中可就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生产加工实用性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现代化机械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合作研究,并共同培养农业领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共建现代农业园区等。以此构筑区域内互利共赢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提升各省(区、市)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四)实现优势农产品供应互补

云南与毗邻省(区、市)农产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性,随着西南地区整个流通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发展,这种竞争烈度还有加大的可能。但从各省(区、市)的自然资源享赋、各自的发展需求看,各省(区、市)之间农产品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主要是在于农产品品种、品质及供应时间上的差异。例如,四川省的蔬菜产量大于云南省,但其冬季生产的茄果类、瓜类等喜温果菜占冬春蔬菜比例不到10%,需要从广西、云南等地调入。因此,各省(区、市)可基于不同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增强自身农产品供应的互补性,既可以提升各省(区、市)农产品供应整体的竞争优势,实现农产品供应的比较利益,最终提升整体福利,又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从而构成各省(区、市)间农产品供应互补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各省(区、市)可针对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大力鼓励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云南省已经建立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应进一步坚持花卉、蔬菜、咖啡、橡胶等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并相应地打造高原品牌、绿色品牌、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

(五)促进区域外向型农业发展

如前所述,云南农业外向型特征和优势明显,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可以进一步促进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四川、贵州、重庆等省的优质农产品可通过云南的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以及中老铁路等输往中南半岛;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区、市)的优质农产品可通过广西的出海口输往东盟国家;东盟国家的优质农产品亦可通过云南、广西的交通资源北上进入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对于西藏而言,可借助西南其他省(区、市)的区位条件更好融入内地经济发展圈,对于西藏的发展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