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提升“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7 17:18:23   来源: 原创  

绿色始终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支撑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三湖”(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以下简称“三湖”)流域是滇中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云南人口最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发展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提升“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对于加快推进“三湖”乃至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题,保障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看,“三湖”保护治理聚焦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多举措推进流域绿色农业发展,流域耕地、土壤、灌溉用水等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分别减少3%、1.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2.7%,秸秆综合利用率92.6%,农膜回收率达80.4%,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星云湖摘掉劣Ⅴ类“帽子”,杞麓湖保护治理见实效。但仍存在流域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保护与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等诸多问题。

一、“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主要问题

(一)“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三湖”与其他湖泊相比其保护治理投入微乎其微(“九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投入上百亿元对太湖、巢湖和滇池进行治理,滇池从1996年起陆续投入近500亿开始了一系列治理活动),没有做到既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又确保了农民收入不减,没有做到既保护治理了“三湖”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农业科技人才与储备不足。科研经费少、队伍力量弱,存在专家不驻点、合作不延续、监测不连续、研究不系统现象,对污染成因和现代化治理手段的研究跟不上,科技治湖能力有待提升。

(二)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设施化水平仍然较低。受种植比较效益、分散经营模式制约,蔬菜、花卉等复种指数高、经济效益好、群众依赖程度高的作物不易削减,而水稻、油菜、荷藕等生态友好型作物扩大种植面积难度大。流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节水、无土栽培等农业设施碎片化、零散化,影响水肥一体化、智能肥料、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绿色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节水减肥降药效果还不明显。

(三)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畜禽规范养殖不到位。“三湖”流域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环湖群众对湖泊的高度依赖造成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争水的现象严重;湖泊流域内农业产业类型简单,向湖泊要收入是周边百姓最便捷的方式;蔬菜产业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三湖”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三湖”流域水域滩涂被蚕食和占用,养殖区域不断被挤压,发展空间受限。除抚仙湖畜禽散养户已全面退出,实现全面禁养外,杞麓湖、星云湖禁限养区退出滞后,存在复养反弹风险。

(四)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流域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多数农户依旧使用“高投入、高产出、高废弃、高污染”的传统方式进行农事劳动,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缓慢,优质、绿色、安全的产品数量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建议

(一)加大投入,强化“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湖泊保护治理需要十几二十年甚至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有效改善湖泊水质。“三湖”的保护治理与太湖、巢湖和滇池等湖泊一样,需要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确保“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建议省级科技、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保、教育等有关部门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将“三湖”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纳入国家生态综合治理范围,研究出台进一步提升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通过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循环发展。

(二)加大农业绿色资源保护力度,探索“三湖”流域高值农业科技创新与实施路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质量优先的耕地结构性保护;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摸清流域作物养分供需匹配规律,创新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促进“三湖”流域耕地、土壤、灌溉用水等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改善。

(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湖”流域绿色产业发展。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禁止种植高耗水高耗肥高耗药作物,积极推广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实行农业准入制,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二是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大水大肥大药的生产观念,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水稻、烤烟、豆类、油菜等种植面积,降低蔬菜复种指数,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等模式,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三是控制养殖规模。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禽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禁养区内禁止畜禽养殖;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

(四)加大“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研究力度,破解“三湖”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难题。农业面源污染是“三湖”主要污染源是伪命题,种植农作物使用农药与化肥,对湖泊并不造成直接污染,而是过量使用残留农田,通过沟渠、河道进入湖泊对“三湖”造成间接污染,若不使用农药与化肥,影响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势必影响“三农”工作。如何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增强绿色农业发展的科研队伍力量,设置一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三湖”组建专家团队、派出科技特派员,设立科技小院或高原湖泊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队伍,按照“一湖一策”,调查研究“三湖”农业面源污染源和污染程度,加大智能肥料、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抓好“三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的前端科技创新、中端模式集成和后端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