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属高原山区省份,山地占84%,坝子仅占6%,其余为高原、丘陵。据国土“三调”数据:全省耕地8093.32万亩,其中,水田1487.11万亩,占18.38%,主要分布于各地排灌条件较好的坝区和山麓地带;水浇地268.09万亩,占3.31%,主要分布于有一定灌溉条件、适宜种植旱作的地区;旱地6338.12万亩,占78.31%,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15一25度坡度的耕地占27.22%;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18.64%。 历史上,云南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群众有着吃“包谷饭”的刻骨记忆。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进入巩固拓展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农民群众吃上大米饭不再是难事,但由于种植梯田水稻或旱稻品种产量低、口感差,目前我省山区农民群众要吃上口感好的大米,需要靠打工挣钱买或出售自种农产品换,据走访调查,出售2公斤玉米的钱款才能够买1公斤左右的普通大米。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及其专家团队在普洱市澜沧县成功创新“旱地水稻”种植技术。该技术选用生育期短、抗性好、抗旱优良的滇禾优615、滇优37、滇优38等杂交水稻品种,结合云南高原生态特点研发的一种旱作节水种植方式,为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精神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对于拓展水稻生产新区域、新途径,挖掘像云南等全国山区山地种稻潜力、保障云南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满足山区农民口粮消费量质增长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以来,专家团队在红河、普洱、怒江等州市扩大了该技术的试验示范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效果,据红河州个旧市卡房苟街、开远市中和营“旱地水稻”技术示范种植基地预测,农户运用该技术种植的滇禾优615杂交稻品种,平均亩产595.4公斤,稻谷单价提高至3.3元/公斤。相比传统水田或旱稻种植技术,该技术解决了旱地水稻的分蘖力、病虫草害控制、节水化、轻简化操作的关键问题,广泛适宜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000毫米的山区旱地或雷响田种植水稻,具有省工、省时、节水的优点,农民不用抽水泡田、不用育秧,运用微型直播种机1人1天可播种约7亩地,稻谷出米率达70%,稻米口感软糯,为在全省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广也面临一些困难:一是“技能型”高素质农民短缺,播种、除草和防虫防病技术方面系统培训不足;二是滇禾优615杂交稻品种籽种相对价格较高,每公斤种子约40元,且目前全省仅有景东有1个育种基地,大面积推广可能出现种质资源缺乏的情况;三是旱地水稻种植产量和稻谷单价均有提高,但农民亩均收益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来讲,还缺乏更大吸引力;四是随着水稻旱地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导致粮食晒场、烘干、收储、加工等设施设备出现短缺等问题。
对此,建议:
一、加大组织推广力度,增加补贴范围和力度。成立示范推广工作专班,探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集约流转土地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广规模化、集约化旱作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亩产收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利益链接机制。出台进一步扶持旱稻生产稳定发展的措施,对连片种植30亩以上的给予补助土地流转、籽种等补助,鼓励农户种植积极性。坚持“优粮优价”,敞开收购,优质稻谷应收尽收,增加农户种粮收入。
二、整合农业、粮食、烟草等部门力量,因地制宜探索粮油、粮菜、粮烟、粮果等协同发展模式。支持鼓励耕地轮作套作,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既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又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给予粮烟等协同项目开政策“小灶”,对项目区冷热一体多功能烤房区、分级区、季节工临时住房、办公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倾斜。
三、组建专门的技术指导团队,加强旱地水稻播种、稻瘟病防治期等重要节点的技术指导。组织由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组成的农技团队做好“旱稻”田间管理、产品初加工等指导服务,强化关键技术支撑。
四、成立省级研发中心,组建育种技术支撑团队。充分发挥朱有勇院士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和对产业的集聚效应,联合农业大学、农科院所等专业力量,深入探索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筛选适应性强、产量高、米质好的旱稻品种,在稳步推广旱稻种植的同时,不断强化育种能力,既能满足自身需求,也能创造新的创收点,培育旱稻推广良性发展“造血”功能。
五、加大适宜水稻旱种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道路、灌溉等农业生产条件保障能力,促进水稻旱种生产潜力提升和山区农民口粮自给能力。开展粮库提升改造,优化储藏环境,降低储粮损失,确保“优粮优储”“常储常新”。
六、面向南亚东南亚加强国际粮食合作。鼓励支持稻米生产加工行业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合作方式,加强实验室合作,组建国际专家特派团队,加快优质旱地水稻发展,提升稻谷品质,用好跨境电商平台,促进稻米产业同周边国家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