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和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安排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园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优质平台。2023年1月至10月,全省89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值3.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高于全省平均值36.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32%、高于全省平均值1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云南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但是在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土地要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园区经济与口岸经济结合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弱项。
为推动园区经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腾笼换鸟之策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在做好园区空间布局规划、计划用地指标倾斜、提升审批效率等措施的基础上,着力在盘活存量用地上下功夫,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全面梳理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的数量、位置、用途、闲置或低效原因等信息,建立“一地一策”“一企一策”清单台账,加大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闲置土地资源的处置力度,推进园区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再利用,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对老旧企业、僵尸企业进行清理腾退,通过存量土地的“腾笼换鸟”和“二次开发”,推进闲置低效土地的利用,让闲置低效用地“活”起来,既助力企业盘活资产化债,又助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资源节约集约型园区。
二、以产城融合之路增强吸纳承载能力。在做好园区水、电、路、气、通信、消防、排水、治污等各类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推进“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变,持续提升园区吸纳承载力。坚持“产业为先、城市配套、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重视公共交通、酒店餐饮、优质学校、医疗卫生、生态公园、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企业和务工人员解决就医、子女入学、消费娱乐等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让务工人员“舒心留、安心干”,推动园区向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产业新城转变,做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
三、以绿色低碳之措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力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园区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进绿色、低碳、环保企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引导企业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鼓励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引导园区企业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等一体化系统开发建设,推动“光伏+生物质能+风电+天然气+绿电”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建设集回收、拆解、分拣、加工、交易、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同时,持续推进绿美园区建设,不断增绿补绿,以优美的园区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四、以口岸经济之思推动园区对外开放。在做好园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在“园区+口岸”上下功夫,推动园区经济与口岸经济互促共进,持续增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系统思考各级各类园区如何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方面发挥优势,充分结合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境内外资源条件、口岸贸易类型等谋划引导园区工业发展,将一个个园区变成一个个“口岸”,加快推进工贸结合,促进制造业、物流业融合发展,扩大对外贸易,高标准打造“物流+工业”新样板,构建“大产业、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