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提高我省玉米种业产业质量效益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7 17:25:08   来源: 原创  

玉米是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但云南省内长期以来玉米生产只能满足70%左右的需求,有近30%的饲用玉米需要从省外乃至国外购入,运输成本、畜牧业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伴随玉米供需格局持续偏紧,玉米需求呈扩大态势。我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和技术储备为我省发展玉米种业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建议立足种业创新和耕地质量提升,提高我省玉米种业产业质量效益。当前,我省玉米种业存在的问题有:

(一)玉米栽培品种营养品质低

目前我省种植的普通玉米营养品质较差,蛋白质品质和能量水平较低,作饲料畜禽生长慢、增重少,成本高。市场上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少,引进品种退化严重,生产力下降,市场化支撑不足。青贮玉米正逐步成为我省重要饲料作物之一,然而现有品种不耐密、纤维含量高。

(二)玉米品种同质化严重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玉米种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近年来我省玉米审定品种数量大幅度上升,每年通过审定和引种备案的玉米品种超过500个,但“品种多而不优、同质化严重”成为玉米育种和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真正突破性的绿色高效玉米品种以及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还很少,难以满足玉米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生物育种技术运用不普遍

云南省地处亚热带低纬高原,引进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在云南省难以直接应用,存在抗病性差、自身繁殖力弱、花粉量少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省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目前玉米育种手段仍以常规育种为主,分子育种等生物育种技术运用还不普遍,制约了我省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效率。

(四)玉米单产水平低

全省玉米大部分种植在山区、半山区,土壤瘠薄,70%以上的玉米没有水利灌溉设施,主要靠雨养,玉米每亩单产仅为全国单产水平的82.8%,美国单产水平的47.2%。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

(一)加大种业创新。创新种业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集聚国内外玉米种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资源,打造现代玉米种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主体多元、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的种业科研创新体系。利用先进生物技术发掘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创新单倍体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技术,加大创新玉米种质和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的力度。依靠已有优势基础,打造玉米种业顶尖创新团队,为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加强科技创新。坚持科技为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玉米单产提升、营养品质提升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畅通种质资源引进、交流和利用渠道,创新玉米种源,从根本上解决玉米品种同质化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开展地方特色资源鉴定、优质鲜食玉米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促进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在西双版纳建立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热带玉米研究中心”搭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国际交流平台,以此为桥头堡,面向东南亚“一带一路”推进热带玉米种业发展。提高热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培育面向东南亚绿色、高效、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为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做出云南贡献。

(四)强化玉米主产区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加快主产区高稳产农田建设,推广精确定量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加强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完善配套烘干仓储设施,支持青贮饲料建设,提高玉米产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