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云南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群众增收需破解四方面难题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7 17:33:04   来源: 原创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共有88个脱贫县,其中 57个县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涉及脱贫之前的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区、藏区等。为了解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就业增收现状、难点和期盼,云南调查总队组织在全省8个州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66个村开展走访调研,涉及764户脱贫户、14个县级部门和66名村干部。据调研显示:云南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持续增收面临着发展基础设施薄弱、就业难度大、缺乏劳动力、农牧产品效益不佳等难题,亟待解决。

一、云南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云南出台了《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若干意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政策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前三季度,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8元,增长8.3%,增幅比全省农村居民平均高0.4个百分点。

二、脱贫群众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的基础设施较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弱,在交通、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短板。如镇雄、宣威、广南、禄劝等地不少调研对象表示,2023年以来农业用水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较为紧缺,存在区域性干旱现象,部分脱贫户农业生产减产减收。2023年前三季度,我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一产经营净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15.1%,灌溉设施不足、灌溉成本增加是主要影响因素。

(二)就业难度大,部分群众收入来源不稳定。据调查结果显示,21.3%的脱贫家庭从事临时性工作,11.6%的脱贫家庭未从业,未从业的主要原因是身体原因和照顾家庭,分别占42.7%和40.4%。部分群众实际上介于就业和失业的边沿,收入来源不稳定,稳定就业难度大。

(三)缺乏劳动力,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低学历现象突出,并与外出务工、举家外出现象增多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交织。调研反映,在“您家在就业增收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34.3%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年龄大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好,难以胜任现有工作。在所有回答中列在第2位。

(四)农牧产品成本上涨,销售渠道窄,效益不佳。据调研显示,2023年以来,农资价格处于高位,生猪、牛等价格持续低迷,年初旱情导致灌溉成本增加,部分粮经作物产量损失,挤压种植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云南88个脱贫县农村居民前三季度经营净收入中占比超六成的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下降15.1%,其中农业下降11.4%,牧业下降17.2%。

三、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意见建议

(一)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机制,不断提高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地的时效性、针对性,让低收入群众遇到某种类型的困难时,可以更加及时地获得基本生活救助和发展性帮扶。重点关注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突发特殊困难家庭等群体。

(二)统筹推进重点帮扶县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扶持长效机制,确保资金、技术等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是鼓励热爱家乡、熟悉农业农村的乡土人才返乡,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二是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经营主体带动、小额信贷促动。三是建立农资和农技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在种植养殖技术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扩大全省对乡村振兴重点县农产品帮扶的力度,指导各重点帮扶县做好各种方式的农产品营销。

(三)完善重点帮扶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强化本地就业稳岗。在稳步引导外出务工的同时,加大本地就业务工帮扶力度。一是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重点帮扶县农民工务工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二是扩大对乡村振兴帮扶县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工代赈的规模。三是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本地就业率。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强对帮扶政策、产业政策、惠民政策的宣传,定期举办感恩教育、文明新风、文化科普等专题讲座,引导脱贫群众传承自强之风,常存感恩之心,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激发脱贫群众致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