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助力乡村数字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民建云南省委经过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农业信息服务缺乏、信息化应用不足等因素,我省农田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普遍低于20%,信息化城乡及行业数字鸿沟仍然较大,成为制约数字农业发展重要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及规划滞后。目前农业农村部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大数据平台,地方各业务系统建设时,未建立相应数据和接口标准,无法有效形成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大量数字农业平台都是重复投资且功能低效。
(二)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匮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物流成本高与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等是制约我省发展数字乡村的主要因素。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监控、自动调节和数据采集的仍然很少,未能实现生产过程的在线化和数据化,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三)智慧农业发展存在技术短板。我国目前自主研发农业传感器数量不到世界的10%,且稳定性差,缺乏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作业质量差,全省都开展了智慧农业应用试点建设,但大都缺乏智慧农业大面积应用,大多数项目展示成分大于实际效果,与农业融合深度不够,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
(一)开展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一是进行标准规范梳理及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积极向国家层面申请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制定数字农业建设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进行农业自然资源、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大数据等资源建设。二是发挥数据的增值利用价值。引导数据采集单位通过定制化的数据供应系统,将数据仓库里的静态资源通过交换、融合或再生创造新的价值。构建数据模型,鼓励产业与学术、农业与数据科学的跨界合作,提升产业核心数据模型自主研发能力。并强化数据安全,完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与数据处理相关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
(二)加快农业数字化建设,构建绿色食品可追溯产供销体系。一是打造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加强对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土壤信息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数据采集,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远程监控和精准管理。加快建设实时感知智慧农业云平台,推动农业信息社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供农业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专家咨询、农技普及等信息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农业气象“私人定制”、农业保险等服务。加快农机、灌溉设施、养殖等农业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农业机器人等新型装备。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聚焦绿色果蔬、野生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我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重点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管理。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安全状况普查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三是提升农产品智慧化流通能力。开展农产品智能仓储试点,推广使用智能仓储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及仓库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健全覆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冷链物流体系。
(三)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一是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内引、外联和孵化等方式不断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网络,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种植加工与销售结合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建完善基于农产品上行的农村电商体系。发挥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扶持本土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一批业务基础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二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网络运营能力。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训体系,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农民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