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省通过实施水利、农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农机作业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农田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受地势地形影响,我省符合原则的建设区域将越来越难以找到,后续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难以进一步提高。
一、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地块不多。截至2022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480万亩,累计建成34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有力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但占耕地面积仍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未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等问题,尽管已经做了大量筛选和优化,仍有土地地块不够优质,不完全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已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需要提质改造。在前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对土壤质量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和保护措施相对不足,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还存在部分中低产农田需要加大力度提质改造。
(三)大田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的推行不畅。部分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业传感器、农业数据智能化、农业智能装备等先进农业技术在我省的推行进展缓慢,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不广泛,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一、注重前期调研和规划,加强地块的筛选和优化,建立跨部门协作与数据共享机制。一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数据,充分了解地块的地质构造、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度、坡向等方面,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严格筛选土地地块,确保其质量符合高标准农田的要求。二是打破农户的承包界、地块界、渠沟路布局,重新分配经营,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平整土地、植树造林、划分地块,更好地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整体质量和生产能力。
二、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产出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对农田环境的负面影响,结合我省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适应性强的农业技术,如轻便型农业机械、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等,使灌溉措施更加精准,实现节水节电、减肥减药、增产增收、防灾减灾,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三、创新中低产农田改造模式,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参与中低产农田改造,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中低产农田的土壤环境来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肥料使用等方式,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田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采取“EPC+O+M”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投建运管一体化推动农业与食品、生物等产业的融合,形成农田产出的全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完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常态化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机制和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建设后管护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耕地质量和产能进行综合评估,及时调整农田建设方案,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确保耕地质量的合理提升,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提供农田建设的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给农民和社会公众,增强透明度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