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动污水垃圾、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4%,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昭通市积极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城乡“两污”治理,全市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但是,因地方财力弱、融资难度大,城乡“两污”治理工作依然存在短板弱项,面临如下问题。
(一)建设运行维护经费筹措难。目前收取的费用远不够支出,地方财政又没有专项运维资金以及项目前期包装专项资金来源,只能通过银行和社会融资来解决。虽然中央、省级财政对“两污”处理设施项目有一定资金补助,但因项目体量大、资金需求大,加之市、县两级财政较为紧张。
(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行业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及监督管理等制度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运营管理需求,影响了治理成效。目前全市有城镇“两污”处置从业人员7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6人,仅占31%。
(三)制度机制还不健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的83个乡镇仅有17个落实了收费,仍有许多乡镇还未健全“两污”处理收费制度机制。有的城镇虽配置了垃圾收储设施,但还未建立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长效机制。
(四)城乡设施建设总量不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垃圾终端设施处理能力不足;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欠账大;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无害化处理率低。
建议:
(一)加大统筹力度,积极争取“两污”项目资金支持。树立上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谋划“两污”治理。聚焦重点河流、水域,按照国家、省级有关金融支持“两污”处理设施建设的政策要求,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和经费筹措,紧盯城乡“两污”“十四五”规划项目内容,全面推进项目包装储备,争取进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库,获得项目资金支持。
(二)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两污”治理运维效能。加强“两污”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安全生产、设备维护、相关法规的培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各流域水库《条例》《细则》等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法律素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理攻坚行动,提高治理效能水平。
(三)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运行效益水平。健全“两污”治理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考评考核,完善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提高治理综合能力。一是建立多方协作、信息共享的河长制工作制度,提高巡河质量,提前发现、治理“两污”治理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两污”处理排放主要指标管控机制,加强在线监测设备联网监督检查,建立工作台账清单制;加大设施及附属配套设施的巡查检查;建立完善“两污”处理收费制度体系,推进城镇收费全覆盖;建立完善“两污”常态化运维制度机制。
(四)持续推进城乡“两污”治理,补齐短板弱项。一是加强区域协同处置,加快补齐城乡垃圾处理设施短板。加强统筹协调,加快落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提高覆盖范围和运行效率。对正常运行小型垃圾热解处理设施进行提质改造,确保达标处理。加大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二是采取供排捆绑推动,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将污水处理和供水设施项目“捆绑”,打包纳入“十四五”规划,多渠道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支持。整合资源,采用BOT等模式,由专业第三方运维公司规范运行,确保稳定达标处理。按照城镇发展实际需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设施规模,避免出现设备空转或处理能力不足。三是按照《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3一2025年)》要求,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