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8 09:05:36   来源: 原创  

案由:

云南现已知野生食用菌有约882种,占世界已知2166种食用菌的40.7%,占中国已知966种的91.3%,云南野生食用菌适生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商品野生食用菌占全国的70%以上,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五大洲、三个国际合作组织(东盟、欧盟、亚太经合),享誉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

近年来随着野生食用菌价格日益上涨,农户、群众对野生食用菌进行无序、过早、地毯式、破坏式的采摘,使野生食用菌赖以生存的森林地被及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主要问题如下:一是野生食用菌生存环境面临破坏。由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矿山开采、森林毁坏等人类活动干扰因素,原有野生食用菌生存环境、分布范围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种质资源面临严重威胁。气候变化、环境破坏、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严重威胁野生菌种质资源。如遇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绝灭。目前,松茸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保护级别为易危。三是标准体系及保育措施不健全。目前我省野生食用菌采摘、检验检测、等级分类、质量标准等技术标准是空白,标准化程度较低,现有的地方标准多以松茸和牛肝菌为主,欠缺其他类野生食用菌的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全省野生食用菌资源保育多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保育促繁技术的宣传推广还不到位,过度采集仍较突出,野生食用菌产量不高、品质下降,阻碍了“云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四是品牌建设及成果转化不足。一方面,未对全省野生食用菌资源进行摸底,对资源分布的认知还不全面,不利于“云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云菌”的品牌知名度较低、附加值不高,影响了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和“云菌”品牌打造。另一方面,开展野生食用菌研究的团队缺少顶尖领军团队,科研成果转化不足,成功引种驯化、商业化栽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国首家认定的食用菌新品种仅有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金耳“中菌金耳1号”、大球盖菇“中菌金球盖1号”等10余个。

建议:

一、加强保育促繁基地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立只有守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设立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各州(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作用,加大林权流转力度,因地制宜推广“种质资源封育”“保护培育”“扩繁促产”“包山养菌”等模式,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高产、优质的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同时加快野生食用菌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建设。

二、加强资源普查和科技成果转化

建议由省林草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及专家的力量,全面开展全省野生菌种质资源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我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基本状况,进一步发掘利用野生食用菌优质资源,为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更好地促进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的收集与保护。整合全省科研团队力量,全面梳理现有的野生食用菌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加强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建设,围绕野生食用菌引种驯化、优良菌种选育、保鲜物流、检验检测等技术,推进科研成果的经济转化。

三、加强立法保护和标准体系建设

建议省食用菌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按程序加快制定出台《云南省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加强对野生菌资源的立法保护。以昆明、楚雄、迪庆、玉溪等野生食用菌资源较多的州市为重点,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试点。加快制定野生食用菌技术、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野生食用菌采摘、保育促繁、仿生栽培、保鲜加工等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云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云菌”品牌打造

积极推进“云菌”品牌打造,放大“云菌”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云菌”产品知名度,形成“云菌”品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以昆明为中心的 “1+5”食用菌交易市场格局,推进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提升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面向全国、全世界的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同时加快南华、易门、香格里拉野生食用菌主产地的“云菌”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我省在野生食用菌产业的话语权,提升“云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