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加强我省城乡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8 09:07:46   来源: 原创  

案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均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城乡生产和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其中有机垃圾因其含水量高、易腐、热值低、较分散、难收集等特性,造成的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但这部分有机垃圾具有资源属性,是生物质资源的一部分,其资源化利用及能源转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其自然降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对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构建有机废弃物循环型产业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生物质资源调查统计,2021年云南省农业废弃生物质能资源总量达4053.02万吨,其中畜禽粪污占农业废弃生物质能资源总量达到82.15%,截至2021年12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7%。根据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质资源统计调查,2021年全省秸秆理论资源量达1811.63万吨,综合利用率从2015年的69.19%上升到2021年的90.38%。根据尾菜的生物质资源统计调查可知,2021年云南省尾菜可收集资源量和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分别为801.25 万吨和556.69万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我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云南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机制不健全。二是没有建设和完善生活垃圾治理基础配套设备。三是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公众尚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迄今为止各地生活垃圾仍然是“混装、混运、混处理”。

建议:

一、建立健全云南城乡有机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机制和政策

一是建立云南城乡有机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机制和统一领导小组,构建协调统一的有机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体系。二是制定促进云南城乡有机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规范和激励云南城乡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转化,实现物质循环分级利用。三是健全云南城乡有机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云南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将规范的垃圾分类课程引入到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并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完善有机垃圾分类的经济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和奖惩制度,可设立垃圾计量收费机制、押金返还机制;用“智慧”引导人们做好垃圾分类,如“互联网+垃圾分类+现金奖励”的智能垃圾分类屋、环保小屋、碳中和小屋等。四是科学制定监督机制与管理细则。各地要认真清查和编目已建设的垃圾治理设施,实事求是提出需要建设的有机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领导小组”组织联合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云南生活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进行督查并科学制定管理办法或实施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促进环保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二、提倡源头减排,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一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培养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好习惯。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从源头减少有机垃圾的产生量。二是多元共治,共同做好云南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建议在社区(村庄)组织开展“七项行动”:一是敲门宣传;二是桶前指导;三是巡回宣讲;四是净菜上市;五是餐饮光盘;六是“禁白限塑”;七是亲身体验。三是创建绿色生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大力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持续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改善环境卫生义务,形成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推进《云南省贯彻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在“领导小组”指引下,由“突击队”督察督办行动目标完成的情况。探究“善管垃圾”机制。开展“零废弃学校”“零污染村庄”“零碳村镇”和“无废城市”建设,以点带面,保护利用好云南生态环境,创建云南绿色生活的典范。

三、培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加强推广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建设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链,发挥清洁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科学推广促进物质循环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落地,并给予政策激励、技术保障和资金补助。三是积极促进有机废弃物的生物降解还田,重视沼气发酵的生态效益,同时鼓励沼肥还田,加大三沼的综合利用,寻找转化生物质能源与当地乡村产业用能的结合点,将农林废弃物、城乡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转化为产业化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