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提案公开 > 正文

关于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碳汇能力提升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2-08 09:08:42   来源: 原创  

案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国内主要侧重于森林碳汇、草原碳汇、竹林碳汇、海洋碳汇研究,对农业农村领域的碳排放、碳汇功能等相对关注较少,事实上,农业作为减排固碳的重要社会生产活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明确,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6项任务,实施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排、渔业减排增汇、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创新支撑、监测体系建设等10大行动。

农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测算,云南省农业每年产生的碳排放近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的深入推进,对农业农村碳汇能力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好农业固碳增汇工作。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云南省“十四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聚焦耕地保育和土壤碳汇,提升秸秆科学还田水平的具体任务,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开展农业固碳增汇相关研究,将有利于我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明确重点任务和减排途径,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平衡协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推动并加强碳汇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地方性政策法规较为缺乏。截至2023年,云南仅出台了《云南省“十四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只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出了具体发展规划,并未针对农业农村领域整体推进减排固碳增汇的相关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云南在落实国家政策层面,缺乏全面性的支持性政策和法规,具体开展固碳增汇技术研发和碳汇项目开发方面仍有待跟进。

二是固碳增汇技术发展不充分。云南省关于畜牧业、农田种植业、土壤固碳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的配套技术和能力不够,缺乏秸秆高效的固化、炭化设备和技术;突破性土壤固碳增汇技术;成熟高效的农田碳汇种养循环技术和模式等。同时全省农业农村固碳增汇技术平台尚未建立,专业的科研机构、企业少,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自主创新不够,未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

三是碳汇核算方法尚不完备。针对农业农村项目开发的方法学,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只有六个,仅占全部方法学的2.6%。生态环境部近期通过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项目征集,生物质能项目因存在争议暂未获准,限制了农业碳汇项目开发。同时,农业类碳汇方法学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和农作物种植和土壤固碳所适用方法学较为欠缺,针对不同地区的排放参数缺失,导致在部分农田碳汇项目开发时无可以依据的方法,影响碳汇的准确核算和项目开发。

四是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顺畅我省农田以山地小规模散户农民经营为主,农户受制于农田种植环境条件和对碳汇交易的认识不足,很难说服单个农户支持碳汇项目开发,更难推进打包集体项目。当前我省已经从多个角度尝试农业碳汇产品价值机制,推出了碳金融、碳普惠、碳债券等路径,但与发达省份相比,经营开发路径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充分带动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还需发展更成熟的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建议:

一、积极推动制定政策法规

一是研发投入向影响重大且应用面广的农业固碳增汇技术倾斜,鼓励农业固碳增汇技术研发,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项目立项。二是通过金融政策鼓励低碳农业生产,银行信贷政策对固碳增汇型涉农产业及企业优先贷款、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三是结合我省农村实际建设情况,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执法力度,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环保法律法规,并构建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大力发展固碳增汇技术

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机制,推动农业生产投入品减量,通过护性耕作措施、增加有机肥施用、采用轮作制度等方式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二是提升农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高标准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将农业废弃物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循环使用。三是加大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类型的农业碳汇产品,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

三、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及科学核算方法

一是建立适用于我省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碳汇核算方法学,确定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基线情形、额外增汇量、碳汇计量方法和监测程序。二是根据我省种养水平,构建农业全生命周期减碳指标和评价体系,制定的农业碳排放和碳汇计算标准。三是利用观测、遥感卫星等科技手段监测数据,将研究成果建立省级数字化农业碳排放大数据库。

四、建立健全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通过加强财政支持、补贴减免等形式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及小农户加入农业碳汇市场。二是依托 “云游碳惠”普惠平台,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企业与小农户、企业与公众的衔接路径,扩大农业碳汇交易、农业碳汇市场化产品试点范围。三是扩大农业碳汇补偿基金融资渠道,推广“碳汇收益权+贷款”模式,拓展融资来源,增加农业碳汇项目试点,创新农业碳汇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