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面积、产量及农业产值5年稳居全国第一。但还有巨大潜力,发展中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是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问题突出。药品野生资源90%以上储量急剧下降甚至消失,滇重楼、滇黄精等大宗药材野生资源濒危,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矛盾突出。
二是中药规范化生产及质量标准有待完善。种子种苗方面:目前中药材种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仅7项,绝大部分中药材品种种子质量尚属空白,缺乏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影响质量监督、贸易流通。种子加工无统一规范性标准,绝大部分药材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以下简称DUS测试指南)缺乏,未能纳入农业新品种保护名录。种植方面: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成本相对较高,药农以“小、散、弱”的传统种植为主,技术水平较低,规范化、绿色化、有机化生态种植模式推广应用不足。加工方面:产地加工缺乏统一加工技术规程,加工方式较粗放。中药粉末饮片标准不健全,大宗道地药材如天麻、三七、当归等粉末饮片虽已收载于《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尚无国家标准,制约了粉末饮片产业跨省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品种数200余个,仅占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616个中药材及饮片品种的1/3;我省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品种200多个,臭灵丹草、大红袍、灯盏细辛(灯盏花)等临床常用特色品种尚无国家和省级标准,制约了企业生产和医院调剂配药。
三是中药产业发展结构有待优化。良种繁育方面:市场需求量大的常规中药材如木香、当归及重楼等种子种苗繁育过剩;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滇紫草、大叶千斤拔、清天葵等和民族药种子种苗繁育不足。品种方面:道地性考虑不充分,同质化严重,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波动较大。加工方面:散户为主,缺乏产地加工企业,目前我省从事中药材加工企业数387家,仅占全省中药材企业总量的27.56%。企业新药研发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民族药制剂开发应用不足。流通方面:药材专业市场和交易市场建设不强,省和州市药材专业市场影响力不强。
为此,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围绕大宗道地药材品种,尤其濒危野生品种,在道地产区建立原种场,实施保护种源。分区域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圃建设,加强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二、深入推进中药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种子种苗方面。加快推动中药材种子质量国家、地方标准和种子质量检验规程制定;加强中药材种子质量认证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种子质量认证方案和种子加工技术操作规范,实现种子加工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中药材植物DUS测试工作,促进新品种保护。种植方面。持续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等科学化种植技术攻关,降低种植成本,研究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加强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加工方面。鼓励开展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制定和实施统一的产地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加快推动我省道地药材粉末饮片国家标准的研制。加快常用中药配方颗粒、民族药配方颗粒国家和省级标准研制工作。
三、持续优化中药产业发展布局。良种繁育方面。依据道地药材区划,研究制定布局合理的种子种苗整体规划,推进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特色种子种苗繁育。种植方面。加强各地政府间协调联动,推动种植规划引导,从省级层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定期发布中药材市场供需信息,实现差异化发展,化解药材供需矛盾。加工方面。支持中药材产区种植企业开展产地加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各要素间的相互融合,加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扶持力度;创新中医药科研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中药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优化民族药审评审批体系,民族药院内制剂转化应用。流通方面。强化省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与管理,构建追溯、监管、诚信机制。挖掘和拓展中药材专业市场功能,推动中药材专业市场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