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目前已成为激发文旅消费潜能释放,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实现“近悦远来,主客共享”赋能高质量“内循环”的重要载体。我省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具有发展夜间经济的巨大潜力。随着各项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地显效,我省夜间经济发展迅速,服务内容日趋丰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据统计,目前我省已有14地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2023夜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中占据6席。但发展中仍存在行业发展不规范、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不足、夜游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既有积弊又有新挑战。
为带动消费潜能释放,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打造富有我省特色的夜间经济,建议如下:
(一)完善夜间经济监管体系,规范夜间市场秩序
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引导和监管。夜间经济涉及食品安全、噪声和光污染、交通治安,从业者的商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良莠不齐等等,建议成立专门的夜间经济协调委员会,负责夜间经济的规划引导、监督管理工作。加强行业制度建设,形成包括设施、标识、时段、卫生等城市管理统一管理规范,督促企业与从业者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借助数字技术,对夜间客流量、消费额、设施数量及使用情况、夜间安全监管、活动业态等方面进行数据监测,全面掌握全省夜间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对夜间经济可监测、可统计、可分析,及时研判夜间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利用数字化信息,加强对夜间经济的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二)提升夜间消费环境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完善夜市水电气供给、餐饮油烟处理、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配套设施,改善夜间经济活动场所的环境卫生;加强夜间治安巡逻和监控,提升安全感,排除夜间经济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优化主要夜市区间的交通链接,增加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班次,延长营业时间,对夜间运营的网约车进行严密监管,确保市民有便捷多样且安全的交通工具。
(三)融合人文自然资源,创新夜间经济业态和产品,培育特色IP
结合云南各地民俗文化和资源优势,营造“景区+演艺”,“景区+赛事”“游乐+美食”等多业态融合,打造“沉浸式夜游”活动,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夜间演出、夜景音乐会、举办主题鲜明的夜间节庆活动;打造《云南印象》《云南民族村·幻火奇妙夜》之类民族文化夜游乐园和常态化演出;结合云南生物多样性特色开展动、植物园夜游活动,同时促进本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群的消费向全时消费转变。在夜生活消费集聚区培育24小时经济圈,鼓励咖啡馆、餐厅、影院等夜生活设施延长营业时间,合理布局24小时营业的商店,提升居民夜间消费便利化水平。
(四)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夜间经济新时空
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环境灯光特效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高科技赋能夜游演艺的表现形式,营造以游客为中心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提升夜游场景的艺术表达和吸引力。
(五)持续擦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特色IP,打造“边城无眠”的夜经济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和推广方式
目前,不少城市已经探索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夜经济名片,如西安“大唐芙蓉园”主推汉唐盛景;武汉“木兰不夜城”两江夜游打造魏晋文化聚集区;“越夜越长沙”夯实星城特质;天津围绕相声曲艺开展夜间特色演艺活动等。建议以“花市灯如昼边城夜未眠”为主题重点推介一批特色消费地标,深度发掘及呈现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地区特色,建设非遗展示特色街区,以街区为秀场,着民族服饰、云花服饰参与巡演活动;鼓励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者参与夜间经济;通过组织培训、赛事选拔等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优秀艺术家,提升我省夜间经济与文化传承的内涵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