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将从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四方面下功夫,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将有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供给端,“土特产”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帮助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在需求端,“土特产”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长久以来,我省无论是农特产品,还是民俗文化均有一定优势所在,而如何将这些“土特产”转化为实际效益,则需要在产业发展上聚合聚力,彻底激活乡村产业潜能,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政策激励体系。
建议:
一、落实财政激励政策,助推“土特产”产业链条延伸。针对“土特产”的精深加工和流通销售企业,可以适当在税收减免上持续给予优惠和激励。对于“土特产”产业链条上需要补齐的短板,应当在招商引资时加大税收减免和投资奖补的支持力度,并且确保上述政策能够及时兑现。针对其他经营主体,尤其是“土特产”的规模化种植大户,以及农文旅融合项目经营主体,则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容和营销推广创新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除此之外,针对有“土特产”出口需求和出口意愿的企业,应当在贸易便利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奖补。
二、创新金融激励政策,缓解“土特产”经营主体资金压力。鼓励金融机构重点针对“土特产”企业和产业融合项目创新多元化融资产品与金融服务,支持“土特产”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融合项目的基础设施改造与硬件更新。利用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农文旅融合“土特产”项目。并以各级各类示范性项目名单为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投放力度,建立贷款审批及放款流程绿色通道。充分利用LPR改革契机,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扩大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发放规模等措施,让利于“土特产”发展企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三、补齐产业激励政策,推动“土特产”多维发力。制定人才激励措施,对于“土特产”发展中具有特色技艺的乡土人才,要在人才称号申报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企业中承担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同时在人才申报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出台标准制定奖励办法,积极引导企业、经营主体、社会团体依托“土特产”制定原创性标准,并对标准的出台给予政策性奖励。落实土地保障政策,对于优秀稳定经营“土特产”的企业,在建设用地指标上要予以倾斜,对于规模化种植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要在土地成片流转协调和土地流转成本协商上给予帮助和优惠。建立信用激励制度,对诚实守信的“土特产”发展企业,可根据情况制定“绿色通道”等便利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且信用资产较高的企业,可在例行检查、专项抽查中适当减少检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