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传承文化瑰宝 振兴民族医药 ——第三届滇商大会“生物医药”投资考察组考察侧记

发布时间: 2025-07-31 17:07:50   来源: 云南政协报  

考察组成员在数智云药(双柏)加工中心考察云药加工生产情况

企业家在云南白药集团楚雄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考察产品生产情况

考察组成员在双柏县考察“云茯苓”生产加工情况

考察组成员察看“云药”成品

考察组成员在楚雄市庄甸医药工业园区听取“云药”情况介绍

考察组成员在楚雄市庄甸医药工业园区考察企业药品销售情况

■ 本报记者 巩雅菲 文·图

彝医药是彝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医药之一。随着第三届滇商大会的热潮持续升温,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家走进了楚雄彝族自治州。

“我们愿与所有滇商同仁一道,在开放合作中共谋云南发展,在创新实干中贡献企业力量,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美丽画卷。”7月28日至29日,考察组走进楚雄州,对当地的彝医药产业展开深入考察。从滇池水畔到楚雄市庄甸医药工业园区,从楚雄彝药博览馆到楚雄智能车间,从山林间的药田到会议室里,在这片充满民族特色与发展潜力的土地上,企业家们碰撞出了合作与发展的火花。

触摸脉搏:感受彝医药文化

7月28日,考察组深入楚雄市庄甸医药工业园区,考察中(彝)医药产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在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保健品、生物制药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一一呈现,现代化的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生产线高效运转。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楚雄彝族自治州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政策支持是企业顺利落地并发展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希望与更多企业合作,不断挖掘彝医药配方颗粒的潜力,拓展市场。

云南华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其在化学药研发领域的丰硕成果。该公司聚焦小分子化学药物研发,同时,还参与对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的研究。透过观光通道的玻璃,考察组看到美洲大蠊在无菌培养室里“安家”,经过低温萃取、膜分离等28道工序后,这些曾被视为“害虫”的生灵,摇身一变成为治疗胃病的配方颗粒。

“我们给传统药方装了‘现代引擎’。”云南华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代浩指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这条生产线能将提取效率提升40%,还能通过区块链追溯每一味药材的来源。有企业家说:“这才是老字号的新模样,既有文化底气,又有科技实力。”

“我们一路看到了彝医药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规范化、规模化,从先进的种植技术到严格的质量把控,让我对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高品质充满信心。”昊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云南龙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冷铁鑫说,园区内医药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严谨的工艺流程展示出彝医药产业迈向标准化、工业化的坚实步伐,还有临床应用中彝药展现出的独特疗效,更是让大家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场,部分企业家表示,希望在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携手共进。

楚雄彝医药博览馆是全国首个系统展示彝医药历史、文化和成果的展馆,7000余份药材标本、泛黄的《齐苏书》等珍贵典籍,让企业家们目不暇接。馆内,讲解员详细介绍彝医药“防、治、养”结合的独特理论体系,以及从药材种植、炮制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玻璃柜内,牛角药勺的刻纹还能辨认出彝族先民绘制的草药图谱。泛黄的《指路经》残卷上,朱砂批注的药方依稀可辨,这已成为古代彝医“望星辰、观草木”诊疗哲学的生动注脚。

“这哪是药材,分明是千年古老的典籍。”瑞丽市志文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志文说,他仿佛触摸到了彝族先民制药时的温度。

7000余份药材标本呈现在灯光下,野生茯苓的断面泛着光泽,还有滇重楼的叶片,已逾百年的红豆杉——在彝乡的传统里,这是对草木生灵的敬畏。

讲解员轻轻翻开复刻版典籍说:“里面记载的‘三气’理论,与现代预防医学的‘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仿佛在诉说一个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千年故事。”

在这里,企业家们的脚步放缓,聆听着彝医药传承千年的智慧和文化。

“以前只是听说彝医药历史悠久,今天实地看到这些展品,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深厚底蕴,这是一座待挖掘的宝库,也是区别于其他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考察组成员刘云说,这些独特的诊疗方法和验方,为我们研发创新产品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擦亮名片: 让药材产业焕发生机

盛夏七月,万物并秀,绿美双柏生机盎然。

双柏县地处滇中腹地,森林面积近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6%,被誉为“天然大氧吧”。依托林地资源,全县种植中药材42万亩,是首批“云药之乡”,被命名为“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

7月29日,考察组走进双柏县“彝药谷”乡村振兴示范园,了解双柏县生态农业同乡村旅居、康体养生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

据介绍,近年来,双柏县抢抓国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战略机遇,将彝医药纳入县域“四大重点产业”高位推动。2025年上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83万亩,中药材产量达16.6万吨,全县中彝医药实现综合产值达57亿元。

“双柏县发展中彝医药产业有非常好的基础及优势。一方面,双柏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彝文医药书《齐苏书》。2025年,双柏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双柏县中医医院有中彝医馆8个,还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吴丽丽博士工作室、王景宏名医工作室,培养彝医医师23名。另一方面,中药材种类多样,有效助农增收。根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双柏县有中药材种类712种。截至目前,全县有1.35万户种中药材植户,中药材产量达15万吨,其中,茯苓产量占全国15%。此外,还有产业集群的优势,蓄势待发的潜力。截至目前,全县有中药材经营主体1149家,其中,加工企业24家,种植企业535家,流通企业590家。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十大云药之一的云茯苓种植面积达13.2万余亩,年产销量(鲜品)达2.86万吨,约占云南省的25%、全国的15%,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7.6%。目前,双柏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茯苓产区和供应地,也是云南省最大的‘云茯苓’主产区。”双柏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梦婷向考察组介绍。

“云茯苓每年能收种几次?若有项目引进,多快能落地?”

“目前,康养项目建成了吗?占地多少?彝医药在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除了药品销售,彝医药是否能与农文旅更好地融合?”

考察组成员不停地追问。

“目前,双柏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1+N’政策支撑体系,为中彝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启动了‘双柏茯苓’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建成了50亩以上示范样板51个,正在组织创建GAP基地5个,面积10800亩;坚持‘一镇一特’发展路径,建成茯苓、滇黄精、金银花三大特色产业小镇等。双柏县爱尼山乡成功创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嘉镇获评全国(中药材)农业产业强镇,红山、麻海两村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秘境爱尼山’等3个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目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矩阵。”双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文玲表示,双柏县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实的作风、最高的效率,为每一位来双柏县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提供“保姆式”“一站式”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让大家在双柏县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生活舒心。

考察组成员表示,大家对彝医药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如果有机会,非常愿意投身到彝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来,携手共进,共同挖掘彝医药的价值,将这一民族瑰宝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思想碰撞:铺就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7月28日上午,楚雄州公务中心会议室高朋满座,桌面上,摆放着《楚雄州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投资指南》《楚雄州重点文旅项目招商手册》《楚雄州投资指南》等会议材料。

“彝医药的优势在‘独’,短板在‘散’。”一位深耕民族医药多年的浙商率先开口,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圈出楚雄的位置,“这里有全国最丰富的彝医药资源,但缺乏统一的品牌矩阵,就像一颗颗珍珠,需要一根线串成项链。”话音刚落,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根荣立刻响应:“可以把彝医药与康养旅游结合,比如建‘彝医药温泉小镇’,让游客在体验彝医推拿的同时,带走定制化的养生产品。”

“我从事医药行业三十余年,这次到楚雄州考察,见证了楚雄彝医药产业的生机勃发,希望未来能够争取合作,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实现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也是从事医药行业的工作者,愿同上一位发言的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楚雄州及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稳步向前。”

会上,企业家们的讨论如火如荼,现场发言真诚滚烫。有人关注质量标准:“要让彝医药走出云南,得先把质量标准‘翻译’成国际语言。”有人聚焦人才培养:“建议与高校共建‘彝医药学院’,既培养懂药材种植的农民,又输送懂市场运营的人才。”

楚雄州委、州政府有关负责人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建议。他们表示,各位来滇考察的企业家提出的想法,就像给彝医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楚雄有好山好水好药方,更有开门迎客的诚意——土地、政策、服务,楚雄都备好了,就等各位企业家来一起把蛋糕做大。

“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我为楚雄州对本次考察组到来的重视表示感动。虽然我不是从事医药行业的,但是今天我跟随团队一同参加会议,感受到了楚雄人民的热忱及来滇考察企业家们的真诚。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家来到云南,感受云南,推动‘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整合,为云药之乡赋予更多的力量。”昆明三兴温室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清峰说。

“双柏的绿水青山,蕴藏着金山银山的无限宝藏,这片发展热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有实力、有眼光、有情怀的企业家朋友,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谱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选择双柏、投资双柏,我们比翼‘双’飞,‘柏’头偕老。”7月29日,拥有“中国虎文化之乡”“中国绿孔雀之乡”两张世界级名片的双柏县召开了第三届滇商大会“企业家云岭行”暨“建楚合作”楚雄投资考察活动双柏招商引资推介会。

双柏县虎凤呈祥,文化厚重;这里生态优美,宜居宜游;这里资源富集,前景广阔;这里产业兴旺,商机无限……会上,双柏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彝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扶持措施,以及目前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家们结合各自的关注点一一进行记录。

“我了解过,双柏县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彝医药、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居‘四大重点产业’,且双柏县果蔬绿色生态、畜禽养殖品质优良,人参果、白竹山茶等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丰富,今年3月,获评‘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阮国伟对双柏县中药材的了解如数家珍,引得在座企业家们纷纷打开话匣子。

“可以以科技赋能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例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彝医药研发中心,对经典验方进行现代化解读,推动剂型改良,如开发颗粒剂、膏剂等便捷形态。”

“可以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药品质量追溯系统,用科技保障彝医药安全性与稳定性,增强市场信任度。”

“应该深耕品牌与市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中国彝药之乡’系列产品,通过非遗展示、健康科普等活动讲好彝药文化故事,提升品牌辨识度。”

会场上,企业家们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此次滇商大会企业家楚雄考察活动,为彝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随着更多企业的关注与参与,楚雄州有望在未来将彝医药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让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飘向更远的远方。

记者手记

让彝药在传统与现代的踫撞中展现力量

■ 本报记者 巩雅菲

盛夏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走进这片彝乡大地,还可以寻觅千百年来与中药材共生共荣的印记。

为期两天的考察,参加第三届滇商大会的企业家们走进博物馆、深入企业生产车间、穿行于种植基地,在传统彝医药文化的厚重与现代产业发展的蓬勃之间逐渐勾勒出楚雄医药产业的清晰轮廓,也开启了考察组对楚雄彝医药产业发展的认知大门。

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也是省级民族药种植基地。近年来,楚雄州坚持科技立州、强化创新,全力推进“彝药之乡·滇中药谷”建设,已基本形成以中药、化学药为主导,以彝族医药为特色,涵盖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健康产品、医疗器械与药用包装材料等,集种植、加工、科研、流通、康养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楚雄州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近年来,通过举办“科技入楚”、实行联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促进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科技资本“五个落地”。2024年,共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2场次,成功举办202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会暨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宣介会、第八届科技入楚中(彝)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场,赴广州市举办“彝药融湾·湾企入滇”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持续加强与云南白药集团、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的对接洽谈,积极谋划推动项目落地。

而有“云药之乡”之称的双柏县,近年来也将彝医药纳入县域“四大重点产业”高位推动。2025年上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83万亩,中药材产量达16.6万吨,全县中彝医药实现综合产值达57亿元。

这离不开双柏县得天独厚的基础及优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种类多样、助农增收,产业集群、人才荟萃成就了双柏县成为全国重要的茯苓产区和供应地,也是云南省最大的“云茯苓”主产区。

彝医药发展也是一件难事。但难度再大,也要直面。

走进楚雄州,浓厚的民族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而那些凝聚着彝族医学智慧的珍贵医药典籍,更让考察组成员频频驻足。一位从事医药行业多年的企业家感慨道:“以前只是听说彝医药历史悠久,今日亲眼所见这些典籍,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科研价值和开发潜力。”

晒干的重楼、黄草、茯苓一一排列,手绘图谱详细标注,牛角药壶、竹制药碾,让企业家们对“老物件”背后的价值充满了兴趣。

“这些彝医药是当今的文化遗产,要是能和现代康养结合,发展体验式旅游,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这些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楚雄医药的‘根’。有了这根,产业才能‘长得高、走得远’。”

一位企业家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研发思路很清晰,既守住了传统药材的优势,又用科技解决了标准化问题。这其实是很多中药企业的痛点,值得我们学习。”

这或许就是彝医药产业值得深挖的地方,既守护着千年传承的根脉,又渴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一个企业的入驻,更是一个产业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展现出的为民利民的力量。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走进楚雄州,不仅能闻到山间草木的药香,更能看到彝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进取,让彝乡大地上的药芽生长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