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汇聚滇商谋开放 腾飞口岸启新程 ——第三届滇商大会“口岸经济”投资考察组考察侧记

发布时间: 2025-07-31 17:10:07   来源: 云南政协报  

考察组在中老铁路智慧展示中心考察中老铁路、磨憨铁路口岸建设发展情况

考察组在中老铁路智慧展示中心考察中老铁路、磨憨铁路口岸建设发展情况

考察组在磨憨国际商贸服务区(国门会客厅)参加招商引资推介会

考察组在南坡国际产业合作区考察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考察组在磨憨镇尚冈村考察边境幸福村建设发展情况

■ 本报记者  王碧炜 文·图

盛夏七月,云岭大地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7月28日,第三届滇商大会“口岸经济”投资考察组奔赴位于中(国)老(挝)边境的磨憨镇,开启了一场调研考察之旅。

多重优势汇聚 磨憨崭露头角

“滇商历史源远流长,始终秉持着‘开放、富滇、济世’的崇高精神。”在第三届滇商大会“企业家云岭行”磨憨“口岸经济”投资考察活动产业合作推介会上,昆明市政协副主席王健介绍道。当下,昆明全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亲商、爱商、富商的氛围愈发浓厚。去年成功承办的第二届滇商大会,以及特别设立的“昆明企业日”和规模达10亿元的滇商发展基金,无一不彰显出昆明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而磨憨,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关键开放门户,正勇挑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沿边开发的重担,在新时代的开放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磨憨——磨丁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开跃在致辞时表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作为中国与毗邻国家携手共建的第二个跨境经济合作区,战略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中老两国经贸合作的核心平台,还是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基石,宛如一座连接两国乃至整个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坚固桥梁。

提到磨憨的发展,不得不提到昆明。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响在产业合作专题推介中,进一步阐释了昆明的独特魅力和综合优势。回溯到2000多年前,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蜿蜒而过,成功连通了昆明与南亚、东南亚、欧洲,开启了一段辉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史;20世纪初,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又打通了出海通道,为昆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时至今日,昆明已然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是连接东南半岛最为便捷的城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老(挝)泰(国)铁路的互连互通,昆明正逐步向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市场中心大步迈进,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昆明的资源禀赋同样十分突出。其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多达60余种,磷、铁、锂、铜、锡、锗、硅、钛等储量极为丰富。这里拥有中国三大煤矿之一的昆阳煤矿和六大产铜基地之一的东川铜矿,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撑,犹如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昆明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生物医药资源得天独厚,还是国家绿色能源基地,电力总装机容量90%为绿电,绿色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这不仅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助于企业提升绿色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昆明还构建了独特的开放格局,形成了内外循环畅通的开放模式。规划建设的54.57平方千米的磨憨沿边产业园区和145.21平方千米的昆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各类产业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产业发展上,昆明始终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战略方针,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元级产业支柱正加速形成,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在营商环境方面,昆明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营商环境5.0版改革,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和全流程代办服务,解决企业在昆明投资兴业的后顾之忧。

磨憨——磨丁合作区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杨子贺在口岸产业合作和重点项目推介中说,磨憨作为中国第二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其口岸优势显著,辖区内磨憨公路、铁路两个国家级口岸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磨憨公路口岸配备了进出口水果、粮食苗木指定监管场地,是罗汉松、中药材指定进口口岸;铁路口岸综合性水果、粮食、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能力也已顺利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并投入使用。2024年,磨憨铁路口岸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实地测评验收,成功创建“国际卫生陆港”。磨憨公路口岸完成智能化改造后,货车验货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显著提升;铁路口岸出入境货物通关时效与运输周期也显著压缩,口岸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磨憨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无可比拟。它恰好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中国和老挝的交接点,与老挝紧密接壤,又与泰国毗邻而居。从地理位置上看,其距云南昆明701千米,距老挝南塔仅仅58千米,距泰国清孔口岸也不过228千米。借助昆曼国际公路,昆明到曼谷的行程大幅缩短至20小时,交通便利性显著提升。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胜利贯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为令人期待的是,未来中泰铁路将与中老铁路实现无缝连接,届时,将共同构筑起中老泰跨境铁路交通网。到那时,磨憨必将成为横跨欧亚、辐射中南半岛的黄金线路上的关键节点。向北,它能够与中欧班列顺畅衔接,一路驶向遥远的欧洲大陆;向南,可直达缅甸的土瓦港和泰国的拉廊港,进而通达印度,运输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将得到极大提升,综合运输成本也会直线下降。

近年来,磨憨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合作区紧紧抓住中老铁路开通以及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斐然。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25亿元,为区域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7.2万平方米的首批标准化厂房投用,为各类产业的入驻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常住人口也从托管初期的2万人稳步增加到近5万人,人口的流入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为当地注入了新的消费活力和创新思维。今年1—5月,进出口货物总量完成458.69万吨,进出口货值总额完成248.42亿元人民币,出入境人员达106.34万人次,呈现出一派客货两旺的繁荣景象,彰显出磨憨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政策优势也为磨憨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中央高度重视沿边产业园区发展,在制造业所得税、企业高管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优惠和支持。例如,西部大开发鼓励的产业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云南省也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对入驻磨憨——磨丁合作区的新办企业,除国家明确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外,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优惠,即前5年年度免收,后5年减半征收。这一系列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磨憨。

发展速度惊人 口岸日新月异

考察组在调研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磨憨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在南坡国际产业合作区,考察组一行看到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涵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要素保障3个方面共17条政策内容,大家纷纷驻足拍照,对这些优惠政策表现出浓厚兴趣。

祖籍云南的马来西亚锦桥环球有限公司、东盟国际发展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海华感慨地说:“从滇商大会到今天的考察,能看出云南主办方花了大量心思。会议流程安排合理,政企交流洽谈务实,切实解决了企业和政府之间政策解读不到位等问题。相信通过这次滇商大会收集到的问题,云南会进行相应改革。云南拥有国家赋予的好政策、好资源,作为辐射东南亚的中心城市,定位很高。未来,希望云南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中老铁路智慧展示中心,考察组深入了解中老铁路、磨憨铁路口岸建设发展情况。金田阳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金位海对比去年的考察经历,不禁感叹:“去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但仅仅一年时间,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一路过来管网铺设完善,厂房拔地而起,还有众多企业入驻。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在磨憨——磨丁区域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国家战略支持,昆明托管后带来了更高的格局和更雄厚的资金实力,项目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仅仅一年时间,磨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让企业家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捷通达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鹏也有同感:“这次滇商大会非常成功,简洁明快,主题突出。云南省从省委、省政府层面,对自身发展思考清晰,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介绍详尽。来到磨憨口岸考察,这里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叹。建筑拔地而起,充满现代气息。在西南边陲,毗邻老挝的口岸中,磨憨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其定位也绝非仅仅面向老挝,未来有望成为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桥头堡。”磨憨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还体现在其未来的发展定位和潜力上,这让企业家们看到了无限的商机。

磨憨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一系列数据上。自昆明托管磨憨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磨憨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8亿元、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争取上级资金实现四个翻番。今年上半年,磨憨口岸(含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进出口货量完成523.88万吨、同比增长23.8%,进出口货值完成273.34亿元、同比增长16.75%,出入境人数达112.91万人次、同比增长48.01%。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磨憨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也证明了昆明托管磨憨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如今的磨憨,城市道路宽敞整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口岸城市正在崛起。

投资信心坚定 发展未来可期

考察过程中,企业家们对在磨憨投资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金位海表示:“我们企业以前主要做商贸物流,现在向跨境电商、海外仓中转仓转型。中国商品在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巨大,如今,我们的业务重心逐渐向这些地区转移,未来还将面向非洲地区。磨憨作为重要节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0年前就来过云南的新疆昱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新疆裕祥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凌云说:“参加滇商大会并进行参观考察后,能感受到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云南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新能源板块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云南在农业和花卉产业方面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果未来公司考虑新能源投资,磨憨将是首选之地,这里市场大、机会多、潜力无限。”磨憨的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让企业家看到了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广阔前景。

在云南已经扎根发展了13年的康鹏透露,此次考察磨憨口岸,是希望将其作为汽车出口的地点。他认为,磨憨口岸未来具备汽车出口可行性,公司已在老挝和柬埔寨设有销售网点,未来计划从磨憨口岸通过陆路出口更多车辆。磨憨口岸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菲律宾恆兴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鸿语的感慨,道出了不少海外滇商的心声:“这次考察,不仅加深了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医药资源的了解,还被磨憨的蜕变震撼——从小镇到吸引超百亿元投资地,未来它必定是东南亚贸易的重要枢纽,我会把这份机遇带回东盟华商会,让更多人看见磨憨的潜力。”

企业家们的信心,不仅源于磨憨的区位优势、发展速度,还得益于当地政府的积极作为。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为磨憨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此次第三届滇商大会“口岸经济”投资考察组对磨憨的考察调研,充分展示了磨憨在区位、发展速度和投资吸引力方面的优势。正如张海华在考察微信工作群中赋诗点赞:“滇地精英齐踊跃,商途逐梦勇攻坚。大纛高擎开胜景,会聚群龙耀碧天。”磨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在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沿边开发的道路上,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未来,磨憨有望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新高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繁荣的美好愿景。

记者手记

从边陲之地到开放前沿的“资源区位共振”

■ 本报记者 王碧炜

站在磨憨国际商贸服务区的国门会客厅里,望着屏幕上滚动的跨境合作蓝图,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幅“寂寂边镇”的景象。自202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昆明市托管磨憨镇”的决策以来,这个中老边境的口岸小镇便按下了“加速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25亿元,是托管前6年总和的20倍;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突破20亿元,超过此前10年总和;2025年1—5月进出口货值达248.42亿元,铁路口岸跻身全国面向东盟最大铁路口岸之列……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省会资源与沿边区位碰撞出的“化学反应”。

托管不是简单的行政划转,而是一场资源要素的重构与激活。昆明作为省会,将政策、资金、产业规划能力注入磨憨,如同为这片边陲土地配备了“发动机”。10亿元滇商发展基金的设立,为跨境项目提供了资本活水;“流程最简、速度最快”的政务服务理念落地,让“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从承诺变为现实;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与磨憨的“四区联动”,打破了行政壁垒,让产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配置。这种“省会赋能”,让磨憨告别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困境,得以在更高平台上谋划发展。

而磨憨的“破题”密码,更在于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这里地处昆曼国际大通道中老交接点,中老铁路贯通后,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27亿人口的“黄金节点”。托管后,这种地理优势被迅速放大:铁路口岸货运增速跃居全国前列,中老快捷国际多式联运列车常态化运营,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40小时内;公路口岸智能化改造后,货车验货从10分钟缩短至4分钟。昔日的“边陲末梢”,如今已是“开放前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加速聚集,形成了“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跃升的强劲势能。

政策红利的叠加,让资源与区位的“乘法效应”持续升温。西部大开发15%企业所得税优惠、新办企业“五免五减半”政策,与昆明的营商环境优化形成合力,构建起“政策洼地”。磨憨——磨丁合作区中方区域扩展至7.83平方千米,铁路口岸成为首个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国际卫生陆港,封关运营的推进更让贸易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这些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昆明的产业政策、跨境合作机制相互衔接,形成了“1+1>2”的政策合力。

如今的磨憨,常住人口从2万人增至近5万人,7.2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中心投入运营,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足迹到中老铁路的钢铁巨龙、从边民互市的零星交易到国际多式联运的繁忙景象,磨憨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当省会的资源厚度与沿边的区位广度相遇,当行政效能的提升与开放政策的红利叠加,便能释放出惊人的发展能量。

托管两年来,磨憨的故事已超越了一个小镇的兴衰,成为中国沿边开放的缩影。在这里,“云南速度”与“国家战略”同频,“昆明力量”与“边境智慧”共振。资源与区位的“乘法效应”仍在持续发酵,而磨憨的未来,早已写在了中老铁路延伸的轨迹上,写在了跨境合作区拔地而起的厂房里,更写在了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宏大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