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专栏 > 特聘艺术家 > 正文

历史文化悠久 民族文化灿烂 云岭大地激发艺术家灵感

发布时间: 2013-01-09 11:33:56   来源: 云南政协网  

        孔维俊,自幼酷爱书法,后爱摄影、剪纸、习诗词,见长行草,攻隶篆。多次在国内外和全军书法大赛中获奖,被官兵们誉为“战地书法家”。现为中国当代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夏书法研究员,鲁南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被编入《中国名人录》,多幅作品被收入《精品集》并被中国军事博
  战地书法家的传奇人生
  在滇池路的一个居民区里,有一座小小的庭院。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显得格外清幽,大门上的“墨香园”匾额更是为这座小庭院增添了几分雅趣。这座小庭院就是孔维俊的家。孔维俊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门。走进屋子,只见客厅布置得典雅而又温馨,墙上的字画让人赏心悦目,木雕茶几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我现在在学习电脑,刚刚学了3天,还要继续学。”孔维俊笑呵呵地说。
  独一无二的传奇经历
  1978年,和当时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孔维俊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入伍来到了云南,从此,军营生涯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抱着“军人的价值莫过于战争的洗礼”的信念,孔维俊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过边境作战,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报道了一大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新闻。阵地上、猫耳洞前、石头上到处都留有他书写的标语和口号,被誉为“手中钢枪在握,桌上翰墨香浓”的战地书法家。此外,他还参加过扫雷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在那时我遇到过3次比较大的危险,也受过一些伤。”在重述这段历史时,孔维俊一脸的淡然,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被他一语带过。在火与血的洗礼中,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军旅书法家磨练出了钢铁一般的意志。
  坚韧不拔的军人精神
  孔维俊是孔子七十八代之后裔,深受祖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的熏陶。除书法外,孔维俊在摄影、剪纸、作诗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全能才子。孔维俊退休后并不闲着,他常常一个人跑到云南各地去采风,体验当地的民俗民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留下一些自己的笔墨、诗词作为纪念。而他似乎对风光旖旎的大理情有独钟,几乎跑遍了大理的每一个县市,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和摄影作品。在孔维俊眼里,云南是个好地方,许多艺术家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云南是个艺术家们寻找创作灵感的好基地,历史文化悠久。以前的云南文化氛围要比我的家乡河南差一些,但现在已经逐步好转了。”在家的日子,孔维俊仍然坚持每天练习书法到凌晨两点钟,这一习惯从1980年开始保持至今。“我家里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摆放我每天练习写的书法作品,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坚持才会突破自己。这么多年,都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累。每天写写字心情会很愉快。”身为军人,孔维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他成为被人敬仰的军旅书法家。
  潇洒不羁的处世态度
  孔维俊不仅在书法、摄影等方面让人敬佩不已,他做人的态度也值得学习。他生性喜静,不太喜欢参加过多的社会活动,对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的反应也漠不关心。在他眼里,一个艺术家应该纯粹一些,不用把商业、市场等利益方面的东西看得过重。孔维俊在闲暇时热衷于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去年的汶川地震和今年的楚雄地震发生后,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作品,将拍卖所得的资金全数捐献给灾区。“我今后还会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孔维俊坚定的眼神让人感动不已。孔维俊擅长行草和隶书,他的作品别具风格,飘逸自如,犹如春云夏雨,时轻时重,有别种风味在其中。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在孔维俊的书法中诠释着他做人的准则,体现着他潇洒的处世态度。

  责编:魏海燕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