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沿革 > 图书室 > 正文

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转变职能

发布时间: 2006-03-23 11:38:00   来源: 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871  
李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构建未来中国。2005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大丰收,2006年估计也会是个丰收年。在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应该很好地回顾这届政府履新时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前面这段发表在去年底的中共中央指导语。这是中央针对下面的问题发布的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也是对政府行为的具体要求。
 问题之一:中国城乡差距世界第一。2003年有两组数据激起社会的公愤:一是中国的银行里的15万亿存款中,80%的财富为20%的人所拥有,二是富人们所缴的个人所得税仅占个税总额的10%。至今这种现象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中科院经济所去年9月初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调查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4~6倍。2005年6月18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高达10.7倍。贫富悬殊问题是最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也是建立和谐社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问题之二:医疗改革不成功。2005年中国的医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评。不管是老百姓、学者以及官员,都在深深地反省着“医改失败”。零点调查公司2005年2月在全国7个城市以及7个省的农村做了一个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是: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者占65.7%,即中国13亿人口中8.45亿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在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名列倒数第四。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只能是政府提供,这是中国医改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应该是对老百姓公平收费,并且是老百姓交得起费看得起病的医院,不存在什么“平价”“高价”之分。
 问题之三:教育改革刻不容缓。《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尽管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较上年度有所增加,但也仅占GDP的2.79%,低于2003年的3.28%,也低于2002年的3.41%。至今仍未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公告同时指出了“全国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直以来,如果政府及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底气来要求一些学校不去为他们的生存问题而“广开财路”?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均衡各地的教育资源分配状况,达到教育公平呢?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建议按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颁发“教育券”的模式,保证他们无论在祖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我们应该办好每一所学校,应该为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义务教育期待真正的公平的义务教育。
 问题之四:生态环境保护堪忧。去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决定中虽然指出了切实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建立环保的长效机制和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但力度总感不足,如对不管是有意无意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惩罚没有措施。按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环境保护应该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我国环境问题如此严重,“应该采取世界上最严厉的环境政策”(胡鞍钢语)才可能扭转局面,但往往许多强化的环保政策难以出台或实施(例如排污收费标准难以提高,环保机构地位难以上升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意志不足有关。在环境保护立法上也有较大问题,立法的理念并未达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境界(例如没有在必要的地方提出“环境优先”的方针)。立法、司法系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并未见到相应的决定。有法规的又执行不力、执法不严。
 问题之五: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程度越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越突出。关于医疗保障,前面说过,中国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8.45亿人,总数占世界第一。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应该主要用在为国民,尤其是低收入者提供医疗保障上,尽力做到让中国的穷人能够普遍得到免费治疗,对中等收入者有所补贴,这比起办“平价医院”更为重要。关于养老保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旨在形成一个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由于历史欠债甚重,个人账户难以做实,现在已经造成8000亿的个人账户亏空,并且仍然以每年1000亿的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城镇的养老保障采取的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据了解,采用现收现付制的发达国家,都是在人口比较年轻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但到这些国家进入老龄化时期,也会面临养老保障的潜在支付危机,何况我国现在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社会?如何选择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迫在眉睫。这里还没有考虑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此外,还有失业保障、贫困保障等也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
 问题之六:社会治安安全感下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零点调查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此前,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还是作为民间调查机构的零点公司,得出的结论都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直到2003年以前,我国公众社会治安安全感一直呈下降态势。2003年后大幅回升,但从2004年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提高市民对警情信息的掌握程度,控制并改善当地治安,2005年9月,北京市公安局在全市50个高发案派出所辖区内安装了电子警情通报牌,之后又在全市社区范围内加装了2500多块。而去年8月到10月,广州市公安局则利用3个月的时间继续在城市开展代号为“剑兰”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抢”犯罪,力图改善当地不断恶化的治安环境。“治安形势严峻”和“警力不足”,是中国警察们对于治安状况和其产生原因的共识。然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中,却有“91.9%的国民对目前治安环境感到‘安全’和‘基本安全’”的结论。不管是城镇或农村,警力不足是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下滑严重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也导致了居民对自己的财产安全更为担心而使安全感下降。所以,加大对公安警力的投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这六大问题都属于社会公共事务,都是人民政府的首要责任和天职!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已经有很多政策和指示: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节约型社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但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就是政府必须回归到“有限责任政府”、“人民公仆”、“公共服务”的角色,真正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把预算的大部分投到解决以上问题的项目上,将精力的绝大部分放在事关老百姓民生的事情上。别再过多地干预市场经济,别再过多地向自然索取,别再过多地耗费地球的资源!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广东省江门市副市长

界别:民革

主题词:社会法制/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