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 页
信息公开
图片新闻
新闻聚焦
政协会议
履职荟萃
委员专栏
党派团体
省内政协
专题活动
政协机构
政协之窗
历史沿革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沿革
>
图书室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七条建议
发布时间: 2006-03-23 11:27:00 来源:
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852
陈家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金钥匙。在2月14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政协作为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的统一战线组织,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工作,凝聚力量,发挥优势,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符合中央精神、立足各地实际、服务农村建设、造福农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与党委、人大、政府一起,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其内涵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是中共中央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出的总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二元结构特征仍然明显,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难度加大,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文明进步,影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心任务和方法步骤,紧密联系各地实际,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尊重规律,积极谋划,扎实推进,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把握以下七个方面:
1.重在发展现代农业,在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产业支撑。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促进我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2.重在扩大就业,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上下功夫。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要优化农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劳动力就业门路,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农民工权益维护力度,清理和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逐步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重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下功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强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个义务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力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治疗。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每个行政村都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
4.重在推进村庄整治,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上下功夫。“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农民意愿,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步实施。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推行“一池五改四清”(建造沼气池,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牲畜圈,清危房、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全面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
5.重在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农民自身投入的主体作用、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重要作用,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重点解决城乡分割、要素分配不均、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6.重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维护农村安定稳定上下功夫。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继续完善农村民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矛盾,维护农村安定稳定。
7.重在示范引导,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各地要认真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并与“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九三学社福建省主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界别:九三
主题词: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及“三农”问题
上一篇:
让更多的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
下一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认真履行政协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主办
建设维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办公厅
Copyright ©2016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引用,滇ICP备08100124号|
滇公安网安备53011202000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