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专栏 > 委员风采 > 正文

从课堂到田野的民族文化梳理者

发布时间: 2012-12-10 10:37:49   来源: 云南政协报  
        10月下旬的云南艺术学院山脚下依然绿树成荫。
        在学院右边的设计学院一楼一间光线并不太好的办公室,记者找到此次采访的对象——省政协委员、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他正在签发一份学校近期的教学工作安排,温文儒雅的他浑身散发着知识分子的气息。
        这位40多岁的年轻院长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光环耀身:省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理事、云南省包协设计委主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校数字艺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百佳室内设计师、云南省优秀教师等。教学之余,他还编著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等多部优秀教材和《包装语意》《岁月留痕》等多部设计方面的书籍。获得过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及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
        耀眼头衔的背后是他一路辛苦洒下的汗水:多年来,他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民族民间实地调研,活跃在忙碌的设计界,屡出佳作;他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学与做相辅相成,他认为学生只有从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实践再进课堂学习理论,才有不一样的收获。他的学生毕业后都很“抢手”,很多需要人才的企业得提前向他预订。而他则桃李满天下,笑看设计界风云。
与艺术结缘
        时间倒退到26年前的1986年夏天,对艺术充满幻想和期待的陈劲松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染织服装设计专业,开始了他的艺术寻梦之旅,后来由于专业调整,染织服装专业改为工艺美术专业,而这更加拓宽了他的艺术设计视野。
        上世纪90年代,毕业留校的陈劲松将自己的工作重点转入到了教学管理中,这一时期,他便开始在设计管理方面下功夫,通过调查研究,先后开办了两个全新的专业:云南省的第一个动漫设计专业和云南省第一个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开设,在当时也是全国唯一的特色专业。尤其是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专业更是立足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将独特的民族工艺品设计艺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创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民族与民间相结合的教学之路。
从课堂到田野的转变
        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他开始重点研究少数民族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我那时便发现好的艺术设计在民间,在民族中,而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民间民族工艺如耀眼繁星,能沉下去把民间民族的工艺文化做好了也就是挖掘出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精髓。”陈劲松说。
        几年来,他行程数万里全面考察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存在的现状,带领学院的师生组成团队尽可能地深入到田野进行考察,把云南各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他通过让师生秉承“沉下去、浮起来”的理念,充分发挥设计学科自身优势,努力整合社会资源,从多维角度对云南特色地方文化进行文化创意的设计解读。经过每年一次连续九年的 “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活动”的历程,设计学院逐步实现了从特色文化萃取、提炼、专业结合到创意生产、创意拓展的各个环节有机链接,为云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践行“产学研用”,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等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把收集整理的民间民族文化应用到学院的设计课堂当中,通过设计创意,激活过去传统文化的元素,变成有生命力的物质产品,这才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只有把民间民族的传统工艺文化掌握了,作品才会更有中国特色。”陈劲松说。
提案关注民间 民族工艺文化 
        担任政协委员以来,陈劲松也提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提案,有一些还获得了优秀提案奖。他说,云南一些非常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在衰退、消亡。而这其中的一些民族民间工艺通过适当地与现代观念融合,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把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如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粹忽略掉了,更多的是吸收了西方的理念风格,却不关注自己本土的优秀民族文化。他希望搞设计首先要深入研究本土文化,从中汲取养料。  (王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