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兴,1983年毕业于湛江水产学院淡水养殖专业,当年8月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做研究。1996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是云南省鱼类学研究带头人之一。
30余年来,杨君兴围绕本专业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对云南及其邻近地区鱼类的系统分类、进化和种群生态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先后主编专著1部,合编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成果奖5项。
杨君兴为人谦和,谈起他的研究历程和成果很是欣慰。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环境遭到破坏,野生鱼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下降,鱇浪白鱼就是在危急关头被挽救回来的一个珍稀土著鱼种。鱇浪白鱼为云南四大名鱼之一,与滇池的桃花白鱼、银白鱼同为“姐妹种”,仅产于云南抚仙湖,是抚仙湖主要的经济鱼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银鱼通过隔河自星云湖大量涌入,在湖中占据了鱇浪白鱼的生态位,再加之过量捕捞等原因,导致鱇浪白鱼数量急剧下降,鱇浪白鱼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年产400吨下降至1998年的不足0.5吨。鱇浪白鱼已处于濒危境地,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就无法重生。杨君兴看到这一情况,心里非常焦急,挽救鱇浪白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999年,杨君兴一边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关保护建议,一边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鱇浪白鱼的人工养殖与恢复工作,对鱇浪白鱼进行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和筛选、人工驯养繁殖及鱼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经过4年的潜心研发,人工培育取得成效率。几年来,先后向抚仙湖投放鱇浪白鱼鱼苗1000多万尾,同时还把人工繁殖技术无偿转让给了抚仙湖管理部门和当地养殖专业户,使这一珍贵鱼种得以保护下来。
鱇浪白鱼人工繁殖的成功,给了杨君兴对其它濒危土著鱼种研究和人工繁殖的信心。金线鲃为云南特有的一种鱼类,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列为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金线鲃多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在中国仅分布于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生活在滇池里的金线鲃由于受环境污染、水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减少,上世纪80年代基本消失。为了让云南这一珍稀土著水生物种得以恢复,在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支持下,杨君兴和他的团队把金线鲃人工繁殖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与探索。2000年,经过苦心搜寻,杨君兴的团队终于在嵩明县白邑黑龙潭惊喜地发现并采集到了金线鲃活体,开始精心饲养,对金线鲃的人工培育进行深入研究。历经“八年抗战”、2000多个日夜的反复实验,2008年,金线鲃人工培育取得成功。
杨君兴说,刚开始,以为对金线鲃人工培育不会很难,因为研究团队在淡水鱼类繁殖方面有一些经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鱇浪白鱼繁殖的难度大很多,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金线鲃的繁殖期一年只有一次,是在12月到次年的2月,一次就三个月左右时间,他们采用的常规技术手段对金线鲃人工繁殖都不管用,随后采用的催产技术也不行。从2000年到2004年研究和实验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科研组里有的同志已经开始灰心了。但是,杨君兴坚信,只要自然条件下能繁殖的,人工条件也一定能够繁殖。杨君兴带领研究团队一次又一次地跑野外、到湖边去观察、摸索、实验、监测,一步一步、一项一项的重新开始研究。2008年,金线鲃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之后,他们每年向滇池投放数十万苗,至今累计向滇池投放了300多万尾金线鲃鱼苗。金线鲃养殖的成功和回放滇池,对于生物物种基因库的完整及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滇池湖水治理、控制蓝藻有重要作用,对云南土著鱼类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云南省现有土著鱼类594多种,杨君兴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已经成功实现人工繁殖17种。杨君兴说,恢复水生态系统、实现健康有序的自然循环、做好高原特色水产养殖离不开土著鱼类物种,土著鱼类生态保护和恢复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他和他的团队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把这个事业做好,让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这一宝贵自然遗产、珍稀的鱼类物种能够永远存活下去。
责编:魏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