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专栏 > 委员风采 > 正文

郑垧靖:丹心为民民不忘

发布时间: 2016-12-26 11:50:20   来源: 原创  

郑垧靖,原名郑尚敬。他是乡亲们口中亲切的“郑老师”。生前系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党校教员。2009年12月13日,在平达乡河尾村村干部民主评议会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郑垧靖在作指导讲话时,突发大面积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2008年8月11日,小河村委会周边突降暴雨,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整条河尾大沟16公里全线坍塌。平达乡党委宣传委员郑垧靖冒着生命危险,急速赶赴现场报道灾情。刚到村里,听说沟下还有3户人家尚未撤离,他一边打电话向上级报告,一边往沟下跑去。

3户人家,12口人,前脚刚出门,就听“轰”一声巨响,山体整个儿坍塌下来,将房屋全部掩埋。抢险救灾结束后,郑垧靖留下来与村民们一起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工作。他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连续奋战了45个昼夜。

2009年4月至5月间,正是烤烟移栽的时节,郑垧靖也是忙得40多天没在家里住一晚。

2008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矛盾纠纷不断,信访维稳形势严峻。郑垧靖这一年开始兼任乡信访办主任和综治专干。一到任,他就抓紧学习有关信访维稳的政策法规,并将信访办的工作制度印成宣传单,连同自己的手机号码一起发放到群众手中。那段时间,来信访办的上访群众很多,大家都愿意找郑垧靖反映问题,请他出主意。平安村匡家寨一位上访群众,每天打来几次电话,郑垧靖都耐心接听和解释,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2009年3月,“淘金河-龙拱山”山林权属纠纷摆在了郑垧靖的面前。这起涉及8个村民小组、6800多亩林地的纠纷,在过去34年里,经过县、乡、村各级多次调解,均没有结果,其间还差点引发械斗。

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郑垧靖和工作队员多次翻山越岭,深入纠纷林地调查取证,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讲政策和法律依据,与群众一起研究化解方法。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纠纷各方终于握手言和。

在担任乡信访办主任和综治专干两年多的时间里,郑垧靖共接待群众来访500多人次,直接办理信访案件120件,办结110件。

2009年7月的一个星期六,郑垧靖的母亲去世。那天他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加班赶稿,等得到母亲生命垂危的消息赶回家时,老人已不能讲话;郑垧靖的岳母到相邻的州医院治病,正在龙陵县城制作基层党建展板的郑垧靖到最后也无暇前去陪伴老人;上初中的女儿最大的心愿是能与爸爸、妈妈一起过个生日,但在女儿的记忆中,每年的生日都只有妈妈陪在身边。

直到殉职,郑垧靖一直都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工资,每月1000多元,比新招的公务员工资还要少400多元。县乡领导在2006年就考虑将郑垧靖转为公务员,但由于他只有中专文凭,当时未能解决。等取得所需文凭后,他的年龄又“超标”了。

郑垧靖家里,至今还挂着他生前拍摄的平达乡风景照。郑垧靖的女儿说:“爸爸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摄影、唱歌、弹琴、去河里捡石头。爸爸说,那一块块可爱的石头多像人的脚啊,看到那么多‘脚’,就要学会脚踏实地、知足常乐。”

如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静静地躺在地上。郑垧靖走了,却把他对人生的领悟和追求留了下来。


责编:魏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