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专栏 > 委员风采 > 正文

铸魂于雕像之内 传神于文化之中

发布时间: 2016-12-26 12:01:47   来源: 云南政协网  

云南斑铜雕塑制作技艺,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滇国奇葩”。云南的汪金鹏夫妇用一种近乎痴狂的态度,在斑铜雕塑艺术领域执着地探索着“雕塑”的真、善、美……

初生牛犊 终成大器

走进隐藏在昆明市西山区小屯新村的“雕神艺术馆”,记者立即被屋里的雕塑作品所吸引。柜子上、地上、桌面上放满了夫妇二人的作品,不少作品都是云南特有的斑铜工艺作品,十分漂亮。汪金鹏告诉记者,这儿既是艺术馆,也是他们的家,除了一个卧室和厨房,其他地方全部都变成了工作室。

汪金鹏告诉记者,在大学时代,他喜欢去感受那种能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发挥和运用的东西。毕业之后,怀揣梦想的他到了深圳闯荡,进入了深圳的一家工艺品厂做雕塑设计工作。在流水线生产的车间里,怀揣艺术梦想的汪金鹏,逐渐发现自己正在由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家,慢慢变成一个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工匠。

在深圳打拼了几年之后,处于艺术迷惘期和苦闷期的汪金鹏,最终遇上了让的他艺术道路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人,那就是中国著名雕塑家李如全女士。那一年,汪金鹏雕了一匹马,然后慕名前往李如全在深圳成立的李氏艺坊工作室,去向她请教。见到汪金鹏的作品之后,李如全沉默良久,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现在的作品太急功近利了,过于追求商业和迎合市场,缺乏真正的艺术灵感。我建议你要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入手,一定要把雕塑的魂给融进去。”在李如全的教导下,汪金鹏练就了坚实的雕塑基本功,并熟练掌握了操作各种材质的工艺流程。

夫唱妇随 琴瑟和鸣

汪金鹏与妻子夏荷芳都出生于湖北黄冈,并双双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一个学习雕塑,一个学习美术,两人最终结为伉俪。因师从中国著名雕塑家李如全女士,现又开创了雕神艺术馆。他们终日与泥为伴,因此云南艺术界的朋友们送了他们一个雅号——“神‘雕’侠侣”。

2004年汪金鹏和朋友到云南考察市场,第一次接触到了云南的斑铜艺术,激起了多年来深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于是,回到深圳之后,他做出了决定——举家迁往云南。从此扎根云南,一心从事斑铜艺术的创作和致力于创新,并最终让“汪雕神”的名号,响彻云滇大地。当记者问其为何想到要来云南发展时,汪金鹏说:“在深圳我只是活着,但在云南我确是在生活着。”

云南多民族文化的创作素材,让汪金鹏的创作灵感爆发,佳作频现。在掌握了斑铜、斑锡的制作工艺后,汪金鹏创作的斑铜、斑锡作品大受欢迎,他们的作品曾连续获得云南省第五、六、七届工美杯银、铜大奖。而他们设计、制作、生产的斑铜艺术品大都远销到欧美国家,很多作品基本上都是预约定制且限量收藏。

定制肖像 以魂传神

汪金鹏把自己对于斑铜雕塑艺术要领归结为一个“魂”字,一件作品抓住它的“魂”,也就自然会赋予它造型之外的“灵性”,所谓精其“形”不得其“魂”者若木,得其“魂”而忘于“形”者谓之大成。

近几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探索,汪金鹏夫妇开始了一项新的挑战,为名人私人定制写实肖像雕塑。他们制作出的写实肖像栩栩如生、极度传神,甚至精细到了每一根丝发和面部的细纹。据汪金鹏介绍,每一个铜像雕塑从制作到完成非常耗工耗时,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他第一个制作出来对外公开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铜像,汪金鹏回忆说吴征镒的女儿收到的时候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汪金鹏的作品都有一个标签,并且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他的独创。汪金鹏表示,一件作品有了自己的标签,那就一定是品质好、数量少,这才值得收藏,这件作品才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说到价值,汪金鹏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现在正在实施一个宏伟的计划。”记者顺着汪金鹏手指的方向,发现了藏于角落里的几尊雕像,仔细一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这就是我的宏伟计划,我要雕塑制作100尊毛泽东的斑铜像,造型全部不重复,并且每尊雕像造型配上一句《毛泽东语录》里的话。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向中国共产党100岁华诞的献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汪金鹏抱着对艺术的一种执着坚守,成就了今天的“雕神”。而他的这份执着也传给了女儿和儿子,未来他将携手妻子,带领子女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雕刻天地——坚持纯手工,铸魂于雕像之内,传神于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