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专栏 > 委员风采 > 正文

一位政协委员的红色情结

发布时间: 2017-07-31 15:14:06   来源: 云南政协新闻网  

在富源县,有一位年近六旬的长者,他倾尽所有家产,历尽千辛万苦,饱尝人间百味,耗尽毕生心血,征集收藏毛主席像章38万余枚,多方寻购红色物件56万件,斥资千万修建博物馆珍藏,他已成为拥有毛主席像章最多的“上海基尼斯”纪录获得者。

他就是富源县政协委员潘庭宏。

1934年到1936年,红军长征两次过富源,在这片滇南胜境中留下了红色足迹,开辟了由黔入滇史诗般的远征,为富源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坐标。潘庭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

红色收藏家

潘庭宏原是云南省煤矿基建公司二处的职工,于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家境贫寒,他一心想着回家照顾家人,便离职回乡靠传统种植和骑三轮车卖文教用品维持生计。

1988年的一天,潘庭宏无意中发现20多枚毛主席像章,他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80元钱买下了像章,那个时候的80元,可抵白领们两个月的工资收入了。后又把钱省下来收集珍藏各个时期或各种材质的像章,当时一个像章大约一至两块钱,他几乎所有收入都用来买毛主席像章。日积月累,收集的像章越来越多,除像章外,所有能收集的红色物件,他一样也不放过,逐渐成为当地的收藏专家。

潘庭宏在家乡办了一个矿泉水厂,通过艰苦创业,慢慢有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好以后就开始大量收藏毛主席像章和红色物件。2007年,潘庭宏筹资在中安镇三道箐筹建了8个展览馆,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播基地。

“我的大多数藏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产物,是这段历史的‘有生命的物证’。它在质地上、在外在的特性上,它们可以千差万别,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其自身的‘唯一性’,反映这一段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乃至重大事件的史实,因此我必须给要他们一个‘家’。”潘庭宏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

寻梦路迢迢

“我差点命丧黄泉”,回忆起自己最喜欢最热爱也最深刻的一件物品时他这样说。

那是2010年的一个夏天,经朋友引荐,他去贵州遵义征购一台红军用过的电话机。当车行至320公里以外的贵州安顺时,一辆摩托车横穿公路,他紧急避让的一瞬间,汽车撞上了隔离带,当地的老乡赶到现场救援,他醒后第一句话竟然是:“不咋个,不咋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当晚就换乘大客车,又转面包车,最后骑上摩托车颠颠簸簸走了11公里的山路,到达收藏有红军电话机的老乡家里。他把自己此行的种种经过和磨难细细地和物主聊了起来,物主越听越感动,决定以最低价格将电话机卖给他收藏。

2012年,潘庭宏经藏界朋友得知安徽某地有30000枚毛主席像章的消息,不顾家人反对,他又开始了他的长征路。到了滁州卖家家里,以566000元买下这30000枚像章,买了返家的火车硬座票后已是身无分文。两天的车程,他饿得不行,只好反复喝列车上的冷水充饥。

红心擦亮人生

20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花费两千多万元收藏了超过五十万件红色文物,其中38万件是毛主席像章,更斥资三千多万元兴建私人博物馆,展示自己的红色藏品。

近年来,他的水厂经营不景气,但他从来不会因为经济困难出让任何一件自己辛苦收藏的物品。他历经千辛万苦,从点点滴滴积累,所收藏的红色藏品被列入基尼斯纪录大全,获得红色收藏家的美誉。

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十佳新闻人物。在炫目的光环背后,有谁知道这位具有红色情怀的农民企业家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历经过多少艰辛坎坷。

2017年3月19日,他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后人李讷的亲切接见,李讷对他这些年所做的事高度认可。潘庭宏激动地说:“这都是我们地方领导和亲朋关心帮助支持的结果,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会不忘初心,励志前行,面对困难险阻勇敢向前,奋力奋进!”

潘庭宏对于红军与家乡的渊源,自小就耳熟能详,对红军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推崇备至,因此他积极收藏毛主席像章、红军革命遗物等珍贵藏品,好好保存前人艰苦步履的佐证,提醒新一代今天享受的幸福并非必然。饮水思源,并不足以为他收藏的本意下脚注,因为他更希望透过藏品,令下一代继承前人不畏艰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