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安排部署,按照省政协定点帮扶工作分工,9月23日至27日,省政协陈玉侯副主席率队赴定点帮扶挂联点景东县,全面了解掌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并就省政协定点帮扶工作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文井、太忠、文龙、安定四个乡镇和县城职教园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地,详细了解挂联县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县农业产业发展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情况。
在调研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景东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情况汇报。陈玉侯副主席指出,景东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川秀丽、产业基础好、旅游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民族团结、民风淳朴,“十三五”主要目标顺利完成,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也还存在工业基础薄弱、交通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人才奇缺、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就景东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陈玉侯副主席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要紧扣一个目标,用好一个平台,完善三个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紧扣一个目标。就是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紧盯直过民族、深度贫困乡村、易地搬迁三个重点,高度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突出精神帮扶,持续强化“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脱贫群众坚决破除小进则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及“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越、增收渠道多的有利条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积极引导脱贫群众向省内外和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外出务工增长见识、积累资金、掌握技术、了解信息、借鉴经验,返乡创业改变家乡面貌。
用好一个平台。就是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建好政府救助APP平台,教会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脱贫群众使用,让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在遇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问题时,能够通过手机申请救助;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响应机制,及时梳理脱贫户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督促乡村做好信息核实,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帮扶、问题清零。要防止脱贫群众乱用救助平台,干扰正常工作秩序。
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业务工等方式,让有条件发展产业的低收入家庭与至少一个合作社绑定发展,让合作社与至少一个龙头企业绑定发展,通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确保稳岗就业、收入持续稳定;二是完善股份合作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盘活集体各类资产,实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三是完善扶志扶智成效机制。丰富政府救助平台培训就业帮扶内容,持续开展个性化、灵活性的实作培训和以工代训,让有就业意愿和劳动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防止家庭收入减少。
落实“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不摘责任就是换届后新上任的党政一把手要扛稳政治责任,持续拉紧思想“防滑链”,防止新官不理旧事,做到我分管、我主抓、我负责,顶在一线抓落实。不摘政策就是对脱贫攻坚中出台的帮扶政策措施,严格把握节奏、力度、时限,抓好落实,确保政策连续性。不摘帮扶就是要增强帮扶的稳定性。对新派驻村的工作队员要加强教育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推动项目落地。不摘监管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强化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二、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体目标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也作出了具体部署。要对标对表,结合实际,全面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依法编制规划、按程序编制规划。要充分听取农民需求和意见,让群众感觉到规划是村民自己编制的,落实规划必须依靠村民的自觉行动。要统筹安排公职人员回乡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和专家的作用。要有前瞻性,突出产业优势、民族文化、建筑特色,科学谋划村庄布局,留足未来发展空间。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能朝令夕改。
改善基础条件。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积极谋划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及早得到项目资金的支持。要坚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乡村道路、电力燃气、通信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缺项和短板,包装一批项目,争取国家或地方重点示范项目支持,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胆面向市场融资,撬动更多资源入村,切实解决投资不足问题。着眼农业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灌溉设施等基础建设,夯实农业产业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基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夯实产业支撑。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夯实强农之基、兴农之本。坚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巩固提升基础较好的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依托特色生物资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茶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要扩大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联合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培育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反季节产品,努力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链条,确保消费者吃上生态、安全、放心的食品,叫响特色品牌。要强化科技支撑,鼓励支持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用种、育种、繁种需求,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农科技术推广力度,大幅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要扩大市场营销,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建立一支能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需求的中介队伍。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线上”“线下”最大限度把优势农产品销售出去,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筑牢人才基石。坚持用知识育人、用教育育才,用知识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用教育阻断代际贫困。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积极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切实解决师资不足、大班过多等问题,确保中小学生不辍学。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升学率。依托产业办职教,科学设置学科专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完善支持民办教育举措,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热心教育的人参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满足农民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加大对返乡创业扶持力度,细化落实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在编在岗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创办涉农企业。
整治人居环境。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彰显自然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和江河湖泊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不同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充分彰显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特色。强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展现整体美,坚持把乡村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特色村寨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户庭院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教育引导村民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努力构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宜居村寨。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展示个性美,严格落实省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七个专项行动”要求,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综合整治农村水系,大力推广卫生厕所、节能灶和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鼓励和支持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让那些陈规陋习来一次革命性转变,推动人居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提升治理效能。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抓手,积极推进以协商议事为核心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村干部敢管理、民兵敢教育、群众违约必受制约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知规、自觉守规、互相监督,有效促进乡村治理。要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矛盾问题排查与妥善化解,推进集中整治和查处基层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崇尚文明新风,促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儿童健康成长、老人赡养有靠。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和村“五老”、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杜绝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行为,抵制黑恶势力、涉农犯罪,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树立典型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齐头并进、整齐划一的。要以列入省委“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明确县乡村典型示范切入点,切实推进示范乡村庄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要强化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做好示范乡村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资金监管、工程验收等工作。压实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责任,全力抓好示范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动员各级各部门对照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主动作为,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要及时总结提炼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推动其他村庄有序实施乡村振兴。
强化组织保障。围绕基层党建各项重点任务,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运行科学化水平。大力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养、配备、使用、管理机制,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永不走的基层干部队伍;大胆探索从党政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党员活动经费等资金保障。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了解了“协商在基层”工作开展情况。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孙文忠、副主任蔡登科,省政协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助推办主任张冲生等参加调研。
(杨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