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正文

片马:古老的边贸口岸

发布时间: 2023-09-04 15:55:54   来源: 云南政协报  

■ 郭顺香

滇西北中缅边境线上的泸水市片马镇,自古以来就是内地与缅甸通商的重要门户。史书有言,片马“为云南西北部之要隘,称滇省之门户,其形势当滇西之肩背,扼缅藏之咽喉”,足见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片马之域,曾隶属哀牢,汉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丽水节度使,元代划入云龙甸军民府,明永乐五年(1407),设茶山长官司统领片马,明末为永昌府登埂土司领地,清朝沿袭旧制。民国时期,片马曾先后被英国、日本非法占领,日本投降后作为中缅未定界区域,1961年正式回归祖国。

追溯历史,片马人民因义薄云天的抗英、抗日斗争而名垂青史,而悠久的对缅贸易史,同样也是这片英雄热土的荣光。

片马古道,一条通往缅北古老的盐运商道。历史上,缅北地区就是缺盐少盐之地,清末民初之时仍无盐业加工,食盐多从大理云龙的诺邓、怒江兰坪的啦井等地运入。内地背盐人和驮盐马帮把到边境地区和缅甸售盐称为“走夷方”“上洋脚”。盐马古道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云龙五井通往缅甸的盐马古道,其中一条便是功果—金和—漕涧山梁—漕涧—蛮因(今蛮英)—六库—片马—缅甸。片马地处边陲,自古鲜为人知,唐代以来才逐渐为外界所认识,并在一些文献中提及。如,有史书记载,唐代有从六库攀枝花古渡口至片马通往缅甸的民间通道。明万历年间,云龙土知州段氏改土分流到六库、老窝设防,段氏一族即着手修建云龙飞龙桥—老窝笔峰山—老窝中元村—老窝—坡头—瓦姑—六库渡口—等埂(今登埂)—头道桥—古碳河—片马的步道,此举更进一步促进了对缅的盐业贸易。清乾隆六十年(1795),此道开始改建为人马驿道,清嘉庆二年(1797),驿道修筑完成,由此进一步打通了云龙—六库—片马—缅甸的通商驿道。1978年,通往片马的公路建成通车,从此,古老的人马驿道渐渐地被尘封在历史烟云中,诗歌中的“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木叶轻风猿穴外,藤花细雨马蹄前”的诗句成为了岁月深处悠远的旋律。

景颇支系茶山人在片马茶山长官司设立之前就是这一区域的主体民族,茶山人自称“峨昌”,是从东方迁至片马的民族。高黎贡山上的片马垭口,茶山语称“玛纠浪峨”,意为“浪峨人的高山通道”。片马西南方向通往缅甸的大山,茶山语称“乌欧崩”,意为“野猪山”。这些民俗民语,足以说明片马古道历史绵长,背盐人、小商贩、马帮队在这条崎岖陡峭、蜿蜒盘旋的山路上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春秋,留下了多少盐马古道上的故事。

片马集市,一个中缅边境线上古老的贸易站。远在明末清初,内地到缅甸经商的汉商先后到片马经商。据《片马紧要记》记载:“茶山九寨东接高黎贡山,南通大竹坝,大塘隘,西达浪宋小江,北接俅夷,产杉板,其地樟树、竹树遍地。土地亦饶,地位高永昌一千余丈。”张家宾在《滇缅北段未定界境内之现状》也记载了下片马茶山人“物产有杉板、黄连、麝香、鹿茸、熊胆、香油子、竹麻等物,会聚于此,与汉人交易。”在清朝以前,片马的土民步行五六天,翻越高黎贡山片马垭口,将制成的杉板或棺木板运到古碳河、鲁掌、六库等地出售,每年大约能出售600副棺木板,又以售货款购回生产生活用品。随着边境贸易的逐步发展,民国时期,湖南、广西、四川、广东、浙江、贵州及云南各地的汉族“客家人”都先后到片马收购杉板和各类山货,运往腾冲、保山等地销售。当时,内地来的汉商为了便于在片马经商,在高黎贡山东麓片马垭口脚下的古碳河村集资修建了一座“五省庙”,作为往返片马的货物转运及休闲驿站。每年夏秋两季,怒江本地的一些商人从片马到缅甸贩卖牛、羊、猪等牲畜,换取布匹、洋碗、饭勺、斧头、火柴、煤油等货物运回本地销售。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商贾往返于片马,使这个古老的集市生生不息。

1961年,片马行政管理委员会在片马开设商店,继续开展边民互市贸易活动,中缅友谊持续得到赓续。缅民经常背着粮食、黄蜡、黄连、兽皮、药材、木耳、香菌等农副土特产品,到片马商店换取生产生活用品。在深厚的边贸历史基础上,1991年,片马被列为云南省开放口岸,2003年又被列为国家二类口岸,古老的口岸焕发着新的生机。

当前,乘着加快发展口岸经济的东风,片马口岸对缅、印开放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茶山人古老谚语“片马无穷山”中所体现的资源优势,将进一步转变为发展优势。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