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火烤的老饼子,让人吃出岁月流逝下舌尖上弥留的回忆,这种回忆可以穿越时空,跨越沧海桑田。进入秋天,制作老饼子的小作坊开始忙碌起来,作坊内热气腾腾,香味弥漫,饼子出炉,月亮也从一线眉梢到弯弯月牙,逐渐丰盈到如盘满月。
老饼子制作要靠“打”,“打”是一套力气活,当然也不能用蛮力,依靠手与面的感觉,在一系列揉搓碾压、拉扯摊揣中完成,是一套正儿八经锻炼臂力和手指能力的“巧活”。手艺人传承着传统的工艺,整个流程没有教科书,靠的是手口相授经验的传递,靠的是子承父业的世代沿袭,他们讲究“一门手艺传家业,一个老灶几代人”的传承。
火烤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老饼子口味之魂,燃烧的火苗如流淌的血液生生不息,在各类蛋糕行业电气化普及的今天秉承薪火,以老牛拉车的倔强践行着一份匠心,留得一丝温暖烟火味,让人挥之不去,成为了姚关人心心念念“小时候的味道。”
老饼子从外形和理念上都有自己的讲究,圆润饱满的才能称之为“饼”,相比于其他糕点具有同样的甜,融入不一样的理念,承载着姚关人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团团圆圆,圆圆满满才是“饼”,这一系列的饼子文化,在你来我往的买卖当中得以传递,吃了饼子也就收到了所有的祝福。一个饼子一个祝福,一个祝福就是一份美满,对于姚关人来说,不会去赶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热闹,但是他们一定会热衷于秋天饼子里的味道,只有饼子里的味道才可以唤醒记忆里的前世今生,让秋天焕发出该有的色彩,不至于有萧瑟、寂寥,而这些美好,只有饼子能够给予,在众多的饼子当中,首推姚关火腿饼。
“八月中秋饼子甜,十五月亮十六圆。”要烤好一炉火腿饼,从选料上就要将“芯”比心,“芯”是上好的火腿肉;“仁”者见人,“仁”是上好的核桃仁;以“粒”换利,“粒”是芝麻粒,以一粒芝麻的利润去赓续天地万物、世道人心。施甸姚关火腿饼追求薄利多销,大众消费,是老百姓眼里最真挚最廉价的甜。一个火腿饼,面粉做外皮,“一个外皮几层酥,一层酥来一层壳,一层一层往里剥,吃出中秋家人合。”在外皮上就能见真功夫,和、揉、撒、擀……都在外皮完成,同是面粉,各自为料,壳是弹韧有余的高筋面,酥为沙柔散软的低筋面。山泉水和高筋面,猪油和低筋面,和好以后擀出高筋面,在高筋面上覆盖一层低筋面,层层叠叠来回擀,这道工序称为“破酥”,破酥越多层数越多。火腿、核桃、白糖、芝麻来做馅,馅儿是内瓤子,内瓤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饼子的质量。姚关人最舍得下料,揉入本地的土特产。火腿讲究“老火腿要抠红芯子,剔除骨头与肥肉,切切剁剁为肉末,吃上一口香到骨”;核桃力求“百里挑一核桃仁,山间草木味道真,碾碎色泽白又嫩,自然之间出油分”,“香炒芝麻碎舀糖”,一切馅料准备就绪之后,用猪肉把彼此拌和均匀,成为了一道独具色香味的饼子大馅儿。
家住姚关集镇的李元富从记事起,就一直烤饼子卖,传承着这份火烤的技艺,入行至今,已经50多年了。家中的物件,打饼子用的器皿已经在长年累月中,被一双手打磨得光滑透亮,银光闪闪。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女都进入“打饼子”的行业,一家人在小作坊里更迭着甜蜜的“祖宗事业”。秋天是“打饼子”的旺季,一家人分工明确,流水操作:擀好的面放置在案板上,随手揪下一小坨,辗转在指尖塑成碗状,碗状的外皮塑好之后,舀上一勺馅儿放在里面,指尖对捏“碗口”使其密封,滚在掌心落入案板,再用掌心轻轻一压,一个饼子的坯型就“打”好了。然后把饼子放入烤盘,打上红印记,盖上标志性的红章,为了防止在火烤的过程中饼子受热炸裂,用筷子在饼子中间戳一个孔,这成为了每一个饼子入灶火烤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一个灶眼分两仓,一仓烧柴火,一仓用来烤饼子,烤盘与火苗若即若离,在火的烘烤中,饼子慢慢膨胀,烤饼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好火候,对烤盘进行旋转。火烤是一个由外向内加热的过程,外壳烤熟包裹着馅儿,在糖分加热融化的同时把馅儿里的火腿肉焖熟,烤10多分钟即可。烤熟的饼子冒着热气,馅儿的浆汁扑腾欲出,弥香渗透,惹人馋眼,迫不及待一味独吞,入口解馋。现烤现吃的火腿饼别有一番滋味,馅儿蜜香,外壳又酥又绵,由里到外都冒着热气,这种鲜美的口感只能保持在出炉半个小时左右。随着时间慢慢冷却,馅儿的油分慢慢地由内向外渗透,外壳稀释了馅儿的油分,使火腿饼达到最佳口感,馅“肥”而不腻,壳层层酥脆不干燥。烤好的火腿饼经过简单的包装,用红红绿绿的彩纸一个个包起来,在朴实的质感下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这样也有利于饼子的保存,在买卖搬运的过程中不至于“骨肉”分离,六个一袋装入透明的塑料袋里,罗列上架即可售卖。
火腿饼无任何添加剂,借助气候条件,可以保质半个月左右,是地地道道的乡愁美食。施甸姚关人爱吃火腿饼,饼子里有自己成长的足迹,喜欢饼子里独有的乡土味,趁着季节,买回家中,等候着中秋的那轮满月升起,一家人举行遥远的祭祀;也可以在平常的日子里做一个甜蜜的食客,吃的时候摊开包装纸,让饼子展露芳容,把一轮满月捧在手心,轻轻一掰,缓缓裂开,吃上一口,心似归期,圆了整个秋天的思念。
作者:张天理
来源:施甸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