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林长制促林长治”,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昔日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清晨的阳光刚掠过老君山的峰顶,护林员乔云松背着巡林包走进了山林。他的脚步,是玉龙县253名三级林长、1227名专管员、3000名护林员共同织就的“生态防护网”中,最普通也最坚实的一环。
为了守住这片绿,玉龙县下足了“硬功夫”,投资2亿元修通420公里防火通道,组建7支专业扑火队伍,每年拿出不少于450万元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的防火屏障;“会议、巡林、督察”等六项制度落地生根,“林长+森林警长”“林长巡林清单”等五项机制高效运转。如今,山林间的“老朋友”越来越多——滇金丝猴在枝头跳跃,红豆杉抽出新叶,杓兰在草丛中绽放,1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24%,2025年捧回了国家林草局的表彰证书。
“以前山上有些地方光秃秃的,现在再看,满坡的树都绿油油的!”家住金沙江畔新华村的村民张汝和,看着家门口的山林变了样,忍不住感叹。这变化,源于玉龙县持续推进的“三大修复工程”。
每年9400万元中央及省级生态补偿资金“雪中送炭”,25.8万亩退化林重焕生机,草原恢复了往日的翠绿,森林抚育让树木长得更壮实;乡土树种苗圃基地里,云杉、冷杉的幼苗破土而出,108万株义务植树为大地添新绿。如今,走进玉龙县,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乡村星罗棋布,2个国家级、34个省级森林乡村,让“绿美玉龙”的名片越擦越亮。
更让人安心的是,全县首个森林资源核查中心在全省率先“上岗”,依托森林督察、林草湿监测等“科技天眼”,违法违规用林问题被及时“揪出”,查处率、整改率均达100%。连续3年,重大生态案件、火灾、病虫害“零发生”,这片山林的“健康指数”持续满分。
“以前守着大山没门路,现在靠林下种植,一年能多赚1万多!”石头乡桃花村委会胜利村村民赵丽兰的话,道出了玉龙县“点绿成金”的秘密。
为了让生态资源活起来,玉龙县深化“放管服”改革,近3年办结2245项林草行政审批,2304公顷林地合规利用,为产业发展打开了空间。“三区带7+N”的林下经济布局落地,1.69万亩林地种出了665万元产值,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7万元;13.29万亩林地的野生菌、中药材,变成了1.61亿元的“山林宝藏”;4.93万亩林地里,鸡、牛、蜜蜂安居乐业,带来3.8亿元产值。
玉龙雪山、老君山的美景更是“吸金”能手——262.01万亩林地托起森林景观旅游,年总产值达90.437亿元;石头乡胜利村金萨罗林场作为全县首个村集体林场,用“五统一”模式发展林下产业,产值突破200万元,让村民们共享生态红利。
云南网记者 和茜
通讯员 王文芬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