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之窗 > 政协知识 > 正文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论述

发布时间: 2004-08-30 16:22:00   来源: 云南政协网  
  周恩来是怎样阐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确定过程的? 
  1949年9月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向出席会议的代表作了《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在这个报告中对政协名称的确定过程作了如下阐述:“政协这个名称有一改变。原来叫做新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次筹备会全体会议中也这样叫过。后来经过新政协组织法起草小组的讨论,觉得新政协和旧政协这两个名称的分别不够明确,便改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同意这个修改意见,将来还要经过筹备会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决定。”9月17日下午3时,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周恩来为会议主席。这次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周恩来提出的参加人民政协的条件和政治标准是什么? 
  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阐述了参加人民政协的条件和政治标准。他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所以我们对它不得不更加谨慎。为了扩大政协的代表,首先要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使它能够代表全国各民主阶级、各民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种谨慎是从政治上考虑的,是以目前政治形势和政治任务的要求为主要根据的。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规定得很清楚,参加会议成员的条件应该是‘拥护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及同意动员一切人民民主力量,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是大家一致通过的意见。我们邀请代表就根据这个政治标准。” 
  周恩来提出的安排政协委员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六十二次常委会议上,作了《关于政协章程和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问题》的讲话。在谈到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安排原则时,周恩来提出了四个原则:“(一)扩大团结,加强领导。……(二)要有代表性。……政协不是一盆清水,如果是一盆清水就没有意思了。政协就是要团结各个方面的人,只要他拥护宪法,立场站过来,我们就欢迎。当然也有立场还不是那么稳的,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地执行七项准则,我们可以考察和帮助。(三)方面多。……我们要吸收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要善于和这些人一起协商,团结他们。这样,政治协商会议才能前进,才能有利于国家建设。(四)分量够。每个方面都有带头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人数多少,要根据各种情况决定。” 
  周恩来总结提出的参加政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的七条准则是什么?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参加政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共同遵守的七条准则。这就是:“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力贯彻实施宪法。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地位。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四、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五、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提高革命警惕性,坚持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六、加强中国人民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友谊,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七、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家政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进行思想改造。”周恩来强调指出:“这七条准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人士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 
  周恩来是怎样阐述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新旧政协的本质区别的?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政协是沿用了旧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以它的组织和性质来说,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会,决不是发源于旧的政协。”接着,他阐述了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新旧政协的本质区别。周恩来指出:“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了大革命运动,经过了四个革命阶段即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八年抗战和最近三年来的人民解放战争,才形成今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样的组织,可以说这是一百多年来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牺牲奋斗的果实,也可以说是三十年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获得胜利的集中表现。假如没有一百多年来革命运动的历史积累,尤其是三十多年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便不可能有今天这样济济一堂的政治协商会议。所以,这个会议可以说是新民主主义运动的一次总结……肯定地说,这一组织便是中国共产党过去所主张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它绝对不同于旧的政治协商会议,旧日的政治协商会议已经让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了。可是大家都熟悉这一组织形式,所以我们沿用了这个名称,而增加了新的内容。” 
  周恩来是怎样阐述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意义的?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派主持起草了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并在22日的全体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周恩来在这个报告中论述了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意义。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根据历来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得到了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热烈的响应。发展到今天,这个号召已经实现了。大家的目的很明确,正如共同纲领草案和人民政协组织法所规定的那样,是实行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为着这个任务,我们团结国内各民主阶级、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结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了二十八年的主张,也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区域、军队、国内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所拥护和赞助的。……这样一个统一战线应当继续下去,而且需要在组织上形成起来,以推动它的发展。大家同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它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周恩来最早提出政协设立的8个工作组是哪些? 
  周恩来最早提出政协设立的8个工作组是:“政治法律组、财政经济组、文化教育组、外交组、国防组、民族事务组、华侨事务组、宗教事务组”。这是周恩来1949年10月9日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周恩来是怎样阐述人民政协长期存在必要性的? 周恩来多次论述了人民政协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既然是这样一个组织,就不应该开一次会议就结束,而应该长期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个长期性的组织。……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才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是它仍将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国家大政方针,仍要经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地方委员会的情形也是如此。”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中,周恩来又指出:“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固然还需要一个相当时间,就是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政协会议还将对中央政府的工作起协商、参谋和推动的作用。” 周恩来是怎样阐述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 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指出:“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我们现在即将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便是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一文,是1949年9月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向政协代表所作的报告。报告共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和人选问题;第二,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草案;第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报告全文见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周恩来是怎样回答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之间的关系的? 1954年12月4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六十二次常委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政协章程和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问题》的讲话。周恩来在这个讲话中明确回答了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上下之间有指导和被指导、指示和接受指示、报告和接受报告的关系。”
  周恩来提出的共产党员在政协的责任是什么? 
  1962年4月18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作了《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的讲话。讲话的第二部分,专门论述了共产党在政协的责任。周恩来指出:“大家都承认共产党是领导党,共产党的领导是指党的集体领导,党的中央和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省、市、县委员会等)的领导。起着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个人。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从工作上说,大家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彼此平等地交换意见,决不能个人自居于领导地位。个人离开了集体,就无从起领导作用。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政策,必须制定成政策,才能算为集体的意见、领导的意见。……在政协里边,在我们个人的来往当中,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有领导机关和政策才是代表领导的,不然的话,我们的民主生活、民主风气就不能够发扬,我们之间就有隔阂,中间本来没有墙,就会有一座精神的墙隔着,妨碍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其次,要实现民主生活,还要求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