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碧炜 通讯员 和烨
在香格里拉市,松茸不仅是当地群众眼中的“金疙瘩”,更是维系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建塘镇与小中甸镇、格咱乡、尼西乡、洛吉乡等毗邻乡(镇)同属香格里拉市松茸核心产区,生态系统紧密相连,产业链条相互交织,松茸已成为该区域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和独特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来,松茸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日益凸显,为这一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前,跨区域无序采摘现象屡见不鲜,生态保护标准不一,部分区域对童茸和开伞松茸的采集管控不严,轮采休采制度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此外,由于产业协同机制缺失,交界区域资源权属模糊,每到松茸采收季节,村民常因采摘问题引发争执、堵路禁行等矛盾,群众反映强烈。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区域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更直接冲击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涉及多个乡(镇),单个乡(镇)的治理力量难以应对,跨区域协商解决成为当务之急。
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今年6月,香格里拉市政协建塘镇委员工作室牵头组织由市政协委员、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走访四个毗邻乡(镇),详细了解松茸资源保护现状、存在的矛盾纠纷及群众诉求,并形成详实调研报告,为后续院坝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香格里拉市政协召开以“保护松茸·共护生态走廊——跨区域协同推进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建塘镇、小中甸镇、格咱乡、尼西乡、洛吉乡5个乡(镇)相关负责人,部分市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松茸产业协同发展之策。
会上,各方代表围绕松茸保护与产业发展展开热烈讨论。经充分交流与协商,达成多项共识:在生态保护方面,严格执行禁止采集、出售、收购5厘米以下童茸和开伞松茸的规定,划定当年采集区,实行轮采和休采制度,采集后及时回填菌塘,引导群众科学采集;在建立监管机制方面,建立“乡(镇)—村—护林员”三级联动巡查体系,在松茸采收季节每周在交界区域开展联合巡查,共享非法采摘举报平台,有效遏制非法采摘行为;加强宣传教育,各乡(镇)在采集季前开展不少于2场法治宣传活动,明确群众在交界区域的采集规范,严禁擅自越界;在人员管理方面,建立边界地区采集人员动态信息台账,对违规人员及时处理并通报,规范采集秩序;为促进民族文化共融,约定每年联合承办“松茸与民族团结”主题文化节,并申报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院坝协商议事会议结束后,建塘镇与毗邻乡(镇)积极采纳的建议,签订了《边界地区松茸季节联管联控协议书》,并通过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协商成果,提升公众对松茸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各乡(镇)推动相关村、组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如今,村民自觉落实保护政策,主动学习科学采收方法,积极参与联合护林巡查,形成了全民共建共管共护的良好氛围。
香格里拉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建塘镇委员工作室召集人白马泽仁表示,此次跨区域院坝协商立足“小切口”,放眼“大生态”,通过平等、有序、真诚的沟通与协商,凝聚各方力量,成功破解了松茸保护与产业发展中的跨区域难题,不仅推动形成了“生态共治、产业共兴、文化共荣、民族团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也为香格里拉松茸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