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内政协 > 正文

威信县政协提案建议被采纳——助力打造红色研学基地

发布时间: 2025-08-27 09:51:12   来源: 云南政协报  

■ 通讯员 陈健

近年来,威信县聚焦“红色研学+”,以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全民研学为主体、以市场运营为支撑、以特色品牌为载体,探索建立体系健全、业态丰富、市场规范的红色研学实践发展机制,持续擦亮“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全力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红色研学实践教育目的地。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课程内容设置单一、研学基地数量有限、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服务保障有待提升等短板和弱项。

在威信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陈瑛等1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打造红色研学品牌助推威信乡村振兴的提案》。

提案建议,要优化课程设置,做优红色路线。积极探索“红色研学+”发展新模式,结合乡村振兴主题,融合“大研学”主线,打造“红色、生态、文化、乡村”四条精品研学路线和“红色教育、农耕体验、自然教育、军事训练、非遗传承”五大精品实践课程,力争把红色研学营地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新标杆、新样板示范基地。要整合宣讲力量,做强红色宣讲。充分发挥扎西干部学院讲解员、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宣讲员作用,加强红色研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样化的宣讲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采用“企业+村委会+合作社”模式,将周边田地、竹林、莲塘等建成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将乡村闲置校舍、农户老旧房屋打造成精品民宿、餐馆、研学教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吸纳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充分释放威信县与周边县(市)“两小时经济圈”辐射效应,吸引外地游客来威信旅游,开展红色研学,助力乡村振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提案交办会,明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领衔督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教育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具体承办。目前,各级各部门积极采纳提案建议,通过扩基地、拓路线、增内容、提服务、强宣传、建机制等举措,威信县红色研学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品牌化实践基地更加丰富多样。依托“一院三园五馆两道”和11个“红军村”,结合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精心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的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同时,深度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依托传统村落设立非遗实践工坊,将蜡染、刺绣、芦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研学课程,满足研学实践多元化需求。目前,已成功申报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3个。

红色研学路线更加多元合理。围绕“红色励志、自然科普、人文历史、生态文明”四大主题,结合厚重的红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资源禀赋,构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研学路线体系。通过深度挖掘红色、民族、自然、农耕等资源,注重“吃住行学”一体推进,开发涵盖红色历史、农耕体验、生态文明、康养旅居等内容的研学精品路线5条,将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农耕体验等有机融合,让学员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围绕“扎西会议”故事、革命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等设计红色励志类课程,围绕地质地貌、森林公园、高效农业示范点等设计自然科普类课程,围绕民族团结进步、重点文物、非遗传承等设计传统人文历史类体验课程,围绕生态农场、特色产业基地、红军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庄等设计生态文明类实践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实践需要。

服务保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积极引导本地群众参与研学实践服务,加强与各类旅游平台合作,建立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的研学服务体系。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研学导师50人、讲解员200人。研究制定红色研学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建立评星定级、考核奖惩机制,着力培育一批业务知识过硬、服务水平较高、职业素养良好的研学实践服务队伍。

宣传矩阵更加立体化多样化。今年以来,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对威信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进行广泛报道。同时,在携程等旅游平台发布行程路线攻略、特色推荐和便捷预订服务等信息,提升威信红色研学品牌的曝光度和知名度。积极参加上海、重庆等地文旅推介会及南博会,与当地旅行社、研学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推介威信红色研学产品,不断拓展客源市场,推动研学市场持续升温。

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研学产品开发、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指导,及时解决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研学市场秩序,促进研学市场健康发展。建立统一调度管理制度,实行“一研学一报备”,严格审核课程内容、执行方案等。依据红色研学基地设施承载能力和讲解人员配置,采取错峰讲解、定时讲解、分批研学等方式,合理规划研学路线,优化活动安排,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充分参与活动,享受高品质的研学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