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内政协 > 正文

奏响基层治理“大合唱”——曲靖市马龙区政协在院坝协商中创新实施“一二三四”工作法

发布时间: 2025-08-27 09:53:21   来源: 云南政协报  

■ 通讯员 高煜涵 毛江杰

没有正式的会议厅,只有农家小院、小区凉亭、社区广场里摆放的几张方桌、几把条凳,政协委员、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等围坐一圈,没有主席台,不用讲话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的是家长里短、议的是村务管理、谋的是发展良方。这是曲靖市马龙区政协深入开展院坝协商工作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马龙区政协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新路径,创新推出了以“一个目标”为引领、“两个重点”为支撑、“三个关键”为基础、“四个到位”为保障的“一二三四”工作法,让院坝协商深深扎根基层泥土,成为反映民情、汇集民智、化解民忧、凝聚民心的重要平台。

锚定“一个目标”,把准协商“方向盘”。区政协始终将“凝聚共识、化解矛盾、纾困解难、促进和谐”作为开展院坝协商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一切协商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旨在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增进理解,寻求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同心圆,使院坝协商议事会议成为党委和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

突出“两个重点”,提升协商“含金量”。为避免协商流于形式,区政协精准发力,突出“议题选择”和“成果转化”两大重点,严格把好开头关和收尾关,着力解决好能议什么、议得成什么和议成了什么。在议题选择上,按照政协性质定位和“五个聚焦”,坚持“小切口、大民生”,通过下沉走访了解、社区网格收集等方式收集群众“急难愁盼”,经过精心筛选后才确定为协商议题,确保议的都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在成果转化上,坚决杜绝“协商了之”,建立“协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对达成的共识形成交办清单,明确责任单位与办结时限,并通过跟踪问效、“回头看”等方式,推动协商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狠抓“三个关键”,筑牢协商“硬支撑”。为确保院坝协商规范、有序、高效开展,区政协狠抓“商前调研、程序规范、意见表达”三个关键环节。在商前调研上,坚持“不调研不协商”,协商前积极组织委员深入一线摸清实情、找准症结,确保建言献策有的放矢;在程序规范上,严格按照省政协院坝协商议事规则和市政协协商参考流程推进工作,走好议题确定、协商议事、成果转化三个阶段18个步骤,该请示的请示、该交办的交办、该汇报的汇报,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一个委(室)培育一件典型案例,年底实行“一案一汇编”归档;在意见表达上,注重参与干部和群众的广泛性,充分调动与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交流互动水平,以实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意见充分表达。

确保“四个到位”,实现协商“高效能”。区政协积极探索政协协商同基层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压实包保责任、选树典型案例、精准集中协商、开展广泛宣传“四个到位”,让院坝协商真正成为反映民情、汇集民智、化解民忧、凝聚民心的重要平台。包保的责任到位。认真落实区政协处级领导包保的统筹全责、委(室)的专门主责、乡(镇、街道)委员工作室的属地之责和界别委员的履职职责四个方面的责任,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智慧合力。典型案例的选树培育到位。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心培育了马龙区月望乡深沟村通过院坝协商助力基层治理、大庄乡大庄社区通过院坝协商助力普法强基补短板、旧县街道通过院坝协商助力产业园区周边村组乡村振兴等案例,并入选省政协、市政协院坝协商精品案例选编,其典型经验先后在《人民政协报》《云南政协报》等媒体上报道。“挂图集中协商”到位。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区政协创新实施“挂图集中协商”机制,针对协商议题制定详细的“协商作战图”,明确协商时间、地点、责任单位、预期目标及成果转化路径,通过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提出办理时限、开展成果跟踪督办,将“纸上协议”变为“地上实事”,极大地提升了协商的质效和公信力。营造良好氛围到位。认真总结提炼院坝协商典型经验,抓好宣传报道和经验推广,提升群众知晓度,增强群众参与感,讲好“协商故事”,营造“有事好商量”的浓厚氛围。

如今,马龙区政协采用“一二三四”工作法,成功将院坝协商打造成马龙区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重要平台,奏响了各方参与、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大合唱”。两年来,累计收集协商议题160余个,开展院坝协商活动45场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2个,群众纷纷拍手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