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碧炜 通讯员 秦嘉璐
“以前下雨出门,深一脚浅一脚全是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干活再也不怕耽误工夫了!”站在新硬化的入户路上,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江东村村民喜上眉梢。这条让村民赞不绝口的便民路,离不开香格里拉市政协院坝协商议事会议的助力。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尼西乡的村组主干道已实现硬化,但入户路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是村民的“心头难”。雨季来临时,坑洼不平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不仅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出行,就连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也因路况太差难以推进。
“群众的呼声特别高,我们在调研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提到入户路硬化的事。”尼西乡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该乡江东村、汤满村、新阳村、幸福村四个行政村需硬化的入户路总长约13千米,涉及农户200余户。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尼西乡拟投资400万元实施道路硬化工程,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然而,项目启动前,土地占用、用工安排等问题引发村民担忧。“我家菜地要占半分地,补偿怎么算?”“施工队用外地工人,我们本地劳力闲着干啥?”……一连串疑问让项目筹备工作一度停滞。
“群众有顾虑,我们就搭建平台让大家把话说透。”香格里拉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市政协在尼西乡召开了一场议题为“硬化入户‘幸福路’,打通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住尼西乡的市政协委员、乡村干部、施工方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圈,大家面对面交流,围绕建设方案、劳务报酬等焦点问题展开协商,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意见建议。乡政府涉及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释,施工单位代表也介绍了施工技术、工期安排、质量保障等内容。经过一番深入协商,各方最终达成了以下共识——
优化施工方案。施工方会同乡、村两级干部,充分吸纳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建设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确保方案既贴合村庄实际需求,又能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与推进进度。
保障群众诉求。一方面,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参与施工,既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让村民增加了收入,也让大家通过全程参与增强对工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坚持就地取材,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物料运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更让道路建设与村庄原有风貌相协调,实现惠民工程既便民又利民。
明确资金分配。重新核算资金需求和分配方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严格按照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资金发放比例,发放劳务报酬预计124万元,做到专款专用,并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成立监督小组。由乡、村、组、项目监理组成监督小组,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资金使用情况、施工进度等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透明、合规推进。
协商结束后,各方积极采纳协商会达成的共识,施工方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迅速组织施工,相关部门、各村、项目监理加强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截至目前,入户路硬化工程已完工。
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成效。村民满意度大幅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保障了村民的务工需求,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了收入。同时,道路硬化后,村民出行更加便利,农特产品运输也更加顺畅,有效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困难。此外,入户路硬化工程的落地,彻底改变了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淌泥”的脏乱状况,有效减少了垃圾堆积和污水渗透,大幅提升了村庄环境卫生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洁净”动能。
如今,行走在村中,一条条崭新的硬化入户路延伸至村民家门口,不仅铺就了村民的便捷出行路,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香格里拉市政协通过院坝协商这一平台,用民主的方式破解了发展难题,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